海南之难:GDP在涨,但民众的“获得感”却不强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明显快于去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一季度4.5%的经济增速。7月19日,海南经济半年报出炉,上半年全省GDP达3458.79亿元,同比增长8.6%,目前看增速是名列全国前茅的。

回顾一下,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时,全省626.8万人,创造了77亿元的GDP;再到2022年全省1027万人,创造了6818.2亿元的GDP。34年间,海南人口增长了约64%,GDP增长了约88倍。在1988年到2022年,全国GDP约增长66倍。可见,从GDP增长率看,海南的发展并不算慢,甚至可以说海南已经经历过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但如果我们关注舆论,会发现在海南一直有一个难题,就是GDP一直在涨、经济一直在发展,但民众“获得感”却不强。这是为什么?以下是我的分析和建议,欢迎指正。

一、民众的期望值过高

现在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期望值管理”一词,如果我们基于某些原因做出了过高的预期,当最后所期望的结果没有出现时,失落感是非常强烈的。

海南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一个省份、最大的一个经济特区,又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其发展道路也确实比较特殊。

三十多年前,海南岛最耀眼的还只是洁白的沙滩时,号称“十万人才”的闯海人就奔了过来,受那个年代的思潮影响,“人才们”普遍有一个概念:海南将是自由的造富乐土。可惜,当时的海南工业基础薄弱、农林牧副渔也乏善可陈,人才们发现没有多少就业和创业机会。于是一部分人走了,一部分人进了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一部分人怀揣着梦想开始神奇的创业之旅。当时民间的期望值普遍偏高,带着必须赶英超美的超高热情,开始了各种概念的炮制。在上世纪90年代,民间和政府智库就已经提出了“自贸”、“自由岛”概念。而当资本和人才发现并没有其它产业可以发展的时候,房地产变成了救命稻草。

于是,带着高企的期望值,人们吹起了巨大的泡沫。随后的萧条,以及舔舐伤口之后再次启程。在整个过程中,一个个打鸡血的概念营造出了民众偏高的期望值。但是当时间飞逝,逐渐变老的人们就开始嘲讽、埋怨。

这会造成一种现象:海南人的生活水平一直在提升,但是总觉得还差很远。也就是说,其实明明有“获得”,却没有“获得感”

我建议:海南要做好期望值管理,尤其是在公共宣传时,要鼓励实干,少一些概念;鼓励切实落地,少一些投机。以营造一种务实、稳重的创业兴业氛围。

二、所得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

前些天我发表了一篇文章《建议海口市四个区政府南迁》,有一位读者严重地批评了我。她说我这文章是害人,因为区政府南迁肯定又要拆迁,拆迁户失去了土地,一家三代人可能只能挤在一百平的房子里,后代怎么办?我接受了批评,虽然拆迁户拿钱拿房挺好的,实际上他们可能失去的是更多。

确实,在经济发展中,大家都会有得到,也会有失去。但是“获得感”不强的原因是:所得到的并非自己想要的。

海南多个领域都在发展,有了现代化的航空、动车、高速路,有越来越多的好学校、好医院,乡下的交通条件也已经得到了非常非常大的改善,乡下网购的体验越来越好等等吧。可以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但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自己的感受。比如哪怕现在物资已经极度丰富,但是有很多人想要的是:工资收入能不能高一点

我在海口这22年,感受到的是,普通刚入行的职员工资从1000多元涨到了4000元左右,就算是4倍吧。但是一碗汤粉也从2元钱涨到了10元钱,更厉害的是房价涨了20倍。衣食住行是民众的基本需求,大家都希望在这些方面成本可以低一些(相对于收入而言),但……再说物价,就是老生常谈了。

我建议:政府要两条腿走路,一是抓紧大项目切实落地,比如能源项目、大型交易中心项目等,提升财政收入,再反哺社会。二是对小项目放松,对民营的中小微企业更加宽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认为就业渠道多了,物价问题可能就解决了。我有另一篇文章专门说这事《海南物价畸高,真相是什么?怎么破?》。

三、总觉得比不上别人

如今是信息时代,也是大交通时代,民众很容易了解外地的经济情况,就会有比较。

上面已经提到,34年间海南人口增长约64%,GDP增长约88倍。看上去进步明显,尤其是人均GDP上面。

但我们如果比较一下,就觉得真的比不上别人。同样是经济特区,我们不能跟深圳比,我们看看厦门。1988年厦门107万人,GDP是36亿元。到了2022年厦门人口530万,GDP是7802.7亿元。34年间,厦门人口增长了约4倍、GDP增长了约216倍。这种增长远高于海南。

就说在广东也不是特别出彩的珠海经济特区,1988年珠海56万人,GDP是23.8亿元;到了2022年人口达到了247.7万,GDP达到了4045.4亿元。34年间,珠海人口增长了9倍多,GDP增长了约169倍。

至于汕头,由于它经历过大面积的区划调整,简单数字不好比。但从汕头人在全球的影响力可见,那绝对是个不俗的地方。

关键是如果我们在国内四处走走,就会发现:虽然我们的成绩在进步,但差距还是很远,哪怕是跟中西部相比。

尤其是,从人口数据上看,海南虽然一边不断的吸纳人才,但一边也在流失人才。高考就像是海南人才的“收割机”,很多人在出岛读书后就没再回来工作。再加上由于本地工作机会有限,年轻人到珠三角打工的也不少。截至2020年年底,海南有53.92%的人口在农村,其受教育水平偏低;另有105万65岁以上的老人,200万人未满14岁,15到59岁之间的人口约660万。看这些数字,我就感觉:这可能是比不上别人的原因之一,也是比不上别人的结果之一

我建议:有工作、有机会、有榜样,就会有新生力量。海南这几年大力发展教育、努力招商、鼓励创业,但是最缺乏的是榜样。不管是国企、民企,得培育一些“名企”。现在椰树集团很有名,但是成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不少老牌上市公司没落或者外迁,却缺乏“新贵”。没有新近成长起来的榜样,后来者不免忐忑。

四、民众自身原因

上面说得有点散乱,我再简要地说一下海南民众获得感不够强的原因:

1.不均衡的经济增长:GDP增长可能主要集中在少数地区(海口三亚)或行业(房地产),而其他地区或行业的增长却较慢。这导致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

2.就业问题:虽然GDP增长可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就业可能集中在低技能、低薪水、较高可替代性的岗位,而高技能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导致薪资增长缓慢,导致人才们在海南不好发挥。

3.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伴随着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可能超过了收入的增长,导致民众购买力下降,感受到生活成本太高。

4.收入增长乏力:尽管GDP增长,但工资水平可能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其根本原因是大部分企业营收有限。

5.社会保障问题:经济增长的红利一时还没有惠及到所有人。医疗保健、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可能导致老百姓感受不到GDP增长的好处。

6.经济不稳定性:尽管GDP增长,但可能伴随着经济波动和不稳定性(比如前三年疫情和不知前景的房地产),这会增加民众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

我还想补充一个不太好说的方面,就是民众自身的原因。

我们国家的劳动参与度应该是全世界最高的,毕竟中华民族更擅长生产而不是掠夺。但是不同劳动者的基本素质、能力和态度是不同的。

这说起来又是一个大话题。我只能建议:尽力实现教育公平化,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石。

总而言之,这个海南之“难”历史跨度较长,预计还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每天进步一点点吧。

老痛(黄循鑫)  于    海口·紫贝山房

2023.7.21

除非特别说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黄循鑫 | @老痛 | ToonKam » 海南之难:GDP在涨,但民众的“获得感”却不强

评论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博主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