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笔者写过《一个海南人眼中的上海》、《一个海南人眼中的以色列》等文章,希望以游记方式写一点感悟,但却很少有动笔的冲动。
五一期间笔者去了一趟徐闻县,虽然以前多次去过徐闻,但绝大部分时间是路过、出差,这是第一次以游玩的心态去的,感觉颇有不同。结合以前的一些认知,在此跟朋友们分享一下感悟。所以这篇文章最早拟的正标题是:一个海南人眼中的徐闻县,但是太平淡了,所以调整了一下。文章很长、可能读起来也费脑子,读者可以收藏后阅读。
一、港口的“命”

这一次,笔者是从海口市区里的秀英港出发,乘坐客滚船到徐闻县海安镇的海安新港。
海南的港口从唐宋元明清一路发展到民国时,就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局面:由海口的港口承接绝大部分从大陆来的人流与物流。尤其是秀英港。据记载,秀英港在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已经正式开港办理外贸运输业务和对外国籍船开放,是宋元以来与大陆联系的主要港口、商埠。
自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秀英港迅速崛起成为全国20个重要港口之一。虽然后来逐步将业务分散到其他港口,但围绕着秀英港所形成的商圈已经蔚为壮观。
正好笔者前段时间从海口西海岸往秀英港方向拍过一张照片。

从上图可见,就在秀英港不远处,有时尚的游艇码头、有面朝大海的高端住宅、有金贸区的摩天大楼,大型船舶在平静的海面上划出了线条,给画面增加了活力动感。
海安新港离徐闻县城(徐城)仅8公里,徐闻港到徐城也仅12公里多,这些港口的发展看来主要是为了满足与海口的沟通。而相比之下,徐闻这么个县跟对岸的海口市、海南的省会差别太大了。

虽然是一衣带水的海南和海北,中间只是十多公里宽的琼州海峡、不到2小时的航程,但海安依然是个乏善可陈的小镇,徐闻依然是广东省内排名下游的县。
2024年,有79.5万人口的徐闻县,其GDP仅是263亿元。其GDP正好与海南临高县差不多,临高县2024年的GDP是261亿元,但临高县人口仅51.1万人,比徐闻县少了近30万。
笔者大概算了一下,假如徐闻县属于海南省,那么,徐闻县的人均GDP仅仅高于白沙县、五指山市,在海南全省列倒数第三。
当然,徐闻县所属的湛江市,其经济实力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8,仅高于河源、揭阳和梅州,倒数第4。

所以:拥有港口不会必然发达,必须得有港产结合、产城融合才能发展得起来。
不管是徐闻港还是海安新港,仅仅是广东省的两个小“渡口”。在广东省内远不如深圳港、广州港、湛江港,甚至都远不如汕头、佛山和江门的港口。虽然海口秀英港、新海港等在国内排名也低,但好歹是为全海南的产业服务的。
近些年,徐闻有个重要发展方向是“把握国家支持海南自贸港发展机遇,与海南相向而行”,要“高标准建设广东对接服务海南自贸港的南门户城市”。——对徐闻和海南而言,发展机遇是有的,但万事要实干、要时间。
二、文旅项目的坑
离海安新港或者徐闻新港不远,就有一个徐闻古港的景点,名叫“大汉三墩”。该景区位于徐闻县南山镇,紧靠粤海铁路北港码头,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所在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2001年被确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之一”。
为什么叫“大汉三墩”呢?据说源于汉代时三座相连的墩岛(小岛),结合红树林、湖泊、渔村等自然生态风光,景区开发者希望借此形成以“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区。

上图是石头雕刻的靖海神犬。在这三个“石狗公”的背后,就是大面积的红树林了,不过,其景致与海口的东寨港红树林相比还是要差一些。
大汉三墩景区是免费的,但看上去自去年摩羯台风过后,这个景区就没有整理过。这种没人管的状态很奇特,让人搞不懂为什么当年要建这个景区。

除了倒伏的树木外,游客接待处的建筑也破败着、大门紧锁,在停车场里垃圾成堆、蚊蝇愉悦。
据官方资料显示:大汉三墩旅游区项目2015年1月公布了规划,2019年9月28日开始建设。该项目计划总投资90亿元,计划分四期8年实施,其中首期投资25亿元,2019年投资2亿元。建设内容为:规划在原大汉三墩旅游区的基础上重新规划、扩建用地,分南北二大区域建设,南部为大汉三墩国际旅游区,北部为养生度假区。南部建设包括率先开发紧邻徐闻港的丝港启航区和森林探险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相关主题项目构建区域旅游引擎。丝港启航项目包含头墩·灵泉岛、二墩·神龟岛、三墩·候鸟岛、海丝湿地公园、糖果乐园、水上渔村、样板魔方、海丝风情半岛、海丝博物馆、吟游海岸、南海泊湾、林栖别苑。森林探进项目包括鹿湖森林、奇幻热带植物园、火山森林营地、火山石温泉酒店、火山康养中心、奇想菠萝王国、入海漂流、火山田园、熔岩马场、火山温泉社区、灵鹿公馆、叠翠山庄。该项目建成后,可直接或间接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12家,提供超过1500个就业岗位。
——这样的描述够宏大吧?也是熟悉的配方。对于经济实力微弱的徐闻县来说,肯定得借助外部资本、以旅游地产的方式进行开发,重点是房地产。
可惜,随后的经济形式变化可能远超投资人的设想;快6年了,该项目除了一些基础建设,还就是这么荒着。
类似这种情况在我们海南也是很常见的,有些文旅项目一沉寂,就留下几十年的大坑。譬如在铺前的填海项目“妈祖世界和平岛”。
三、主流文化之外的雷琼兄弟
徐闻的古迹很少,县城中心的登云塔算是最有名的标志性建筑。

登云塔高36.4米,八角造型,是徐闻的最大古建筑。登云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当时任徐闻知县的赵一鹤定基,天启三年(1623年)知县应世虞竣工落成。据说所谓“登云”就是为了表达徐闻人渴求广出人才、青云直上的美好愿望。——说白了就是读书出身的知县,希望有更多徐闻人读书、当官。这就是典型的儒学价值观。
但是,徐闻县乃至整个雷琼地区(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儒学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晚的。最早应该是百越文化。《汉书·地理志》注“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一记载表明西起广西盆地、东至浙江宁绍平原的广大地区早期都是种姓各异的百越人居住地。(浙江地方戏“越剧”大概也是因为百越文化而来,而广东的“粤”也通“越”)所以,雷州半岛乃至海南岛地区当然也就属于“百越之地”范围了 。
在三四千年前,岭南地区(包括雷琼地区)生活的百越人可能属于“骆越”这一支。其中有一部分人就迁徙到了海南岛,自称为黎人(黎族)。按照古音,雷州的“雷”、黎族的“黎”和冼夫人领导的俚人之“俚”是同音或近音,大概率就是一个意思。尔后,雷州半岛上又来了另一支百越人(可能从广西来的),他们操着与壮族、傣族相接近的话,生活在徐闻等处。这些人后来也渡海来到了海南岛,他们后来被称为“翁贝”,就是临高语族群。
20世纪初考察研究过海南岛的法国神父萨维纳,他将讲Be话(村话)的人称呼为“Ong-Be”(音为“翁贝”或“昂贝”),这些人不光是生活在临高县,也逐步分散到海南岛中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更早期迁徙过来的黎族人,其生存空间也因此逐步压缩到中南部山区。
翁贝(临高语族群)曾主宰海南文化历史一千年。

【△叶显恩语,截图自《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2015年4月(下)》。叶显恩,海南省临高县人,生于1937年7月。196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1965年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学者们猜测,至少是在汉代之前到宋朝初期的一千多年里,临高语族群应该是雷琼地区的主要居民之一,其主要根据就是在雷琼地区广泛分布的临高语地名。
临高语族群内部也有不同口音,不同地区有所区别,学者们将其分为湛江吴川吉兆海话、临桥片区、琼山片区、长澄片区等。以下是一些分析:

(△截图自王文敏文章《临高语“村”的地理语言学分析 》,刊登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03期)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翁贝文化地区有大量用“美”、“迈”、“梅”、“那”、“麻”等字开头的地名,有人说mai这个音在临高语中意思是“大”、“母亲”、“地”等意思,但具体用在村名里面时,就不知代表什么意思。大的地名如海口的“美兰区”。小的地名如文昌的“迈号墟”。此次去徐闻县,笔者就路过一个大镇:迈陈镇。此外还有迈埚村、迈谷村、迈报村、那练村、迈熟村、麻城村、迈隆村等等。整个雷州半岛上这样类似的地名很多。

(△来源同上一条)

(△来源同上一条)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虽然有一道海阻隔,但在几千年前雷琼地区的互动就很多。可以说,临高语族群曾经主宰过雷琼地区,其时间应该自秦朝之前到宋代之初。
笔者认为:海南岛的黎族,可能是第一批渡海而来的雷州骆越人族群。第二大批渡海而来的翁贝也来自于雷州半岛、徐闻等地。第三批迁徙到海南岛的可能主要是两拨人,一拨是由广西过来海南岛的驻军,他们主要集中在海南岛西部,典型代表是讲军话的人和海南苗族;另外一拨是闽南人,就是现在讲闽南语系海南话的人。当然这么长的历史中,还有些零星的其他族群也来到海南岛落户,但规模不大。随着民族融合与文化发展,雷琼地区后来逐步被掌握儒学先进文化的闽南语族群所主导,翁贝临高语的地名也就被闽南人按照读音选择了文字,但其原义反而佚失了。
——临高语没有文字,上千年的历史就非常缺乏书面记载。
而没有文字却可以有图形、有物件!
那就是雷琼地区的“石狗文化”。雷琼人喜欢将石头雕刻成的石狗称呼为“石狗公”,这个“公”字代表了尊重和祈愿。据学者们猜测,石狗文化的根源可能来自于骆越人中的某一支,他们以狗为图腾;又因为雷琼地区的火山石比较多,就形成了雕刻石狗的文化习惯。

笔者在徐闻博物馆参观了石狗展。听说,湛江博物馆的石狗更多。上文中所说的大汉三墩旅游区,最打眼的,也是三尊石雕的镇海神犬。
在中国历代民间石雕中,多以龙、虎、龟、凤、狮等作为塑造对象,而以狗作为雕刻内容并形成风尚的,主要是雷琼及广西部分地区。石狗公的雕刻显得相对比较随意,形制方面不是很严格,显得很可爱。笔者记得小时候在文昌老家还看到有人家门口有石狗公,但海南的石狗公以前被当成封建物件破坏得太多了。——现在老一辈人看到石狮子也一样称呼为石狗公,是习惯的延续。
据报道,当今广西的上思县壮族村庄也有石狗文化,全县大概还存有超过200尊石狗。因为临高语与壮族语接近,再加上这石狗文化的传承,很可能临高语族群所传下来的最显眼的文化除了临高语之外,就是石狗文化。——不管怎么说,共同的文化行为就表示着一定的传承关系。
此外,还有临高人偶戏,其形式跟雷州人偶戏很相近,不知其中有没有确切的联系。而据说,木偶是汉人所发明,不同方言区的人纷纷借用这种艺术形式,用自己的方言唱自己的戏,就形成了国内木偶戏、人偶戏的丰富多彩。
雷州地区的方言挺多、挺杂并且相互借用,海南岛也如此,看上去是古代的百越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包括客家人、闽南人等)在雷琼地区有一场大交融、相当长时间的交融。这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非主流文化,相当长时间里可能也得不到主流文化的关注。再加上许多东西因为没有文字,早已湮没或者已经难以考证。
结合这几十年雷琼地区的经济发展看,海南和海北也算是“难(nán)兄难(nán)弟”了——就是难以分出大小的兄弟。
四、其它的一些游玩体验
1.穷地方饭店多?好像不对!
以前总听人说一句话:“穷地方饭店多”。笔者后来的理解是:穷地方的就业机会少,中国人又大多有做饭手艺,于是就一窝蜂去开饭店、做小吃、卖夜宵。
但是走了徐闻不少地方,发现吃饭很成问题。大家都知道徐闻的鸭仔饭、羊肉粥、鹅饭、海鲜之类的是不错的,但是饭店真不多,有很多还中午不营业。

倒是在不少地方看到了“丘德基”饭店,有种好玩的山寨感。这家来自广西的、据说味道不输肯德基的快餐连锁,覆盖了徐城和每一个乡镇。
并且徐闻县的茶店不多,这点跟琼北地区很不同。可能是因为海南华侨多,南洋文化传回来比较多。
2.贵生书院的“贵生”
1591年(万历十九年),被后世誉为明代“绝代奇才,冠世博学”的剧作家汤显祖被贬到徐闻任添注典史时,与知县熊敏捐资创建了贵生书院。1985年,广东省文管会和徐闻县政府拨款维修,重修后的书院依然保持了明清时期的风貌,占地面积约3030平方米。1989年,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典史是州县中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为县令的佐杂官,属于“未入流”,无品阶。而汤显祖所任还加上了“添任”二字,类似于“候任”的意思,更加是芝麻小官了。但是,文化士人还是有着不一样的起码尊严,所以一个小小的添任典史也能跟知县一起创建书院,并以汤显祖的“贵生”理念而命名。

为什么叫贵生书院?
汤显祖写了《贵生书院说》一文,专门讲解“生命之可贵”,实际上是在规劝徐闻百姓要珍惜人生、改变轻生好斗之民俗。他还专门写一首诗: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他强调“天地之间生命最珍贵”。这种思想很有进步性。可能也是因为汤显祖处理刑狱一事时,发现徐闻本地人好勇斗狠、拿自己的命不当回事。
这样的民风在早年海南的很多地区也常见。
贵生书院在徐闻县地位挺高,其对面就是徐闻博物馆,门口的路就叫贵生路。
在书院里有个有趣的事,墙上挂着汤显祖贬谪徐闻的行迹图,就把“南京”标注到了安徽境内。这真的应了网上的调侃:南京是安徽人的南京。——这点小错误不算什么,海南不少文旅景点里也常有。

汤显祖对海南也颇有感情,他甚至在没到海南的时候就写过一首《定安五胜诗》,因为他的顶头上司王弘诲是海南定安人。汤显祖被贬徐闻后,也去海南游历过,创作了不少作品。他的笔下把海南人直接称呼为“琼人”,把黎族人称为“生黎”,在他那个年代,所对应的“熟黎”恰恰指的就是翁贝、临高语族群。
3.菠萝的海
徐闻县是著名的“菠萝县”,种植面积约35万亩。根据2023年的数据,中国菠萝产量为206.8万吨,其中徐闻县菠萝产量为78.79万吨,可见徐闻菠萝占中国菠萝的38.1%!徐闻菠萝是拥有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知名农产品。
徐闻人跟海南人一样,将菠萝称呼为“番蒌子”,大家喜欢的凤梨也是菠萝的一种。徐闻非常有名的农业文旅项目“菠萝的海”,是以菠萝种植为核心的农业景观区,因广袤的菠萝田连绵起伏如海洋而得名。

徐闻菠萝的海、广西隆安火龙果夜景都是有名的农业观光项目,也很值得海南学习。笔者都去看过,笔者挺喜欢这种在农业、工业当中顺带做点旅游业的事情。
在徐闻,没有那么多房地产和文旅资本的打扰,种植业、养殖业看上去反而比海南要好。
按现在的逻辑,只要农民的农业用地还在,那么就还有更大的可能、更好的发展纵深。
4.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祥光
“大陆”一词有纯粹地理概念,也有政治概念。从地理概念说,中国大陆最南端就在徐闻。

此处被称为灯楼角,是大陆最南端的灯塔,有着重要的历史、军事和航海意义。由于琼州海峡的海水与北部湾海水于此处交汇,所以被称为“滘”(jiào)。这里东、西均为大海,所以不管是朝阳初升还是夕阳西下,景致都非常美,被誉为“滘尾祥光”。
在旅游攻略里,这一片都属于南极村范围。南极村,就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村庄了,具有非常不错的旅游资源。可惜徐闻的财力有限,其开发和保护都比较初级,进出就一条小道,旁边竟然还是大片的渔塘,五一时就让游人拥堵到怀疑人生。

而又由于周边配套较差,除了一些民宿、小餐饮,方圆十几公里都没有度假村、酒店宾馆等配套。如果你在手机上搜索附近的酒店,所能找到的好酒店都在不远处的海南岛上,有点好笑又无奈。
笔者曾经试想,这南极村如果在海南,旁边的渔塘怕是早就被填了盖房子、度假村都建一大片了。
好了,啰啰嗦嗦说这么多,说点希望:雷琼地区是我国几千年民族迁徙、融合、发展的一个独特区域,文化相通、关系密切,也许可以有更好的经济、文化上的协作。
在本文的最后,笔者也给读者们奉上滘尾祥光,祝天南海北的朋友们吉祥如意!

作者:老痛(黄循鑫)
2025.5.11 于 海口·紫贝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