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农垦是个大话题,所关系到的方方面面也非常广;跟众多企业不同的是,农垦还关系到庞大的民生问题,所以广受关注。一边是海垦集团取得了长足的、快速的发展,而另一边是许多农场的破败景象屡屡出现在自媒体平台。让我看着有一种割裂感,也很想试着探探究竟,所以写了这文章。希望得到指正!
一、海垦集团:海南的领头羊企业
在今年年初,就有一则振奋人心的新闻:2023年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海垦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53亿元(不含联合资产),利润总额10.11亿元(不含联合资产),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共33个,共完成投资56.54亿元,完成率106.67%。
上文中的“联合资产”是海南联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简称,海垦集团持有联合资产约47.56%的股权。
为什么说振奋人心呢?有2大原因:
首先,553亿元的营收足够高。2022年度,海南省公布营收的企业中,排名第一的是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其营收为508亿元。自从原海航集团拆解重整之后,年营收能超过500亿的,就凤毛麟角了。
其次,其增长足够快。海垦集团2022年营收为305.21亿元,2023年达到553亿元,增幅81.31%,太猛了!如果再相比2020年236.59亿元的营收,海垦集团的年营收在3年时间里翻了一番还多。
在前些天看到了海垦集团经营会议的新闻公布的数据,如果包含联合资产的营收,那么,海垦集团年营收就达到了556亿元,利润达到了14.78亿元,资产总额2062亿元。
按照这个业绩,毫无疑问,海垦集团就是海南省企业的领头羊之一了。
二、曾经的辉煌与今天的繁荣
在过去,海南农垦垦区拥有全省1/4的土地、1/8的人口,在屯垦戍边、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保障粮食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有着辉煌的历史。在海南建省之前,农垦的GDP占全岛的1/3。也就是说,农垦能当1/3个家。
军垦那个年代我不熟悉,但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记事起,就很羡慕农垦人,羡慕那些农场子弟。后来认识到,虽然农垦带个“农”字,但其实是农业产业工人,是我们农村人羡慕的所在。
但随着我国进入快速发展期,农垦“省部共管”的体制逐步显得不顺,职工积极性有限、产业发展缺乏动力,海南农垦陷入了长期亏损。但又由于海南农垦在海南经济、社会中举足轻重,所以也成为了影响海南发展大局的一个“瓶颈”。
于是从2007年开始,在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小组成立。2008年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将海南农垦的管理体制由过去“省部共管、以省为主”调整为海南省政府全面管理,拉开了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同年10月12日,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并将其定为全省2009年“一号工程”。
回头看看,这是海南至关重要的一场改革,有专家说:农垦下放省里管理,海南才真正完成建省。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海南农垦从资源摸底、民生改善、企业化重组、资本运营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很有标志性的事件比如2011年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南橡胶”)公共上市、2015年在原海南农垦总局、原海南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基础上组建的海垦集团揭牌成立,以及自进入自贸港建设时期以来海垦集团的经营情况节节攀升、尤其近三年翻一番的优秀业绩。
有关方面称:海胶的成功上市,标志着海南农垦改革实现全线突破。当时海胶集团发行7.86亿股,发行价5.99元/股,募集资金净额达到44.78亿元;在海南的上市公司中,属于比较优秀的。
而生活在海南的我们,很容易看到海垦集团的繁荣。比如大街上的海垦项目或资产。
(△左:海垦国际金融中心,右上:海垦广场,右下:财富广场)
在我们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各种海垦集团旗下各个企业的产品,我经常喝到的就是海垦旗下的白沙绿茶。海南每届冬交会,海垦集团都是大主角,展位很大,产品很多。2019年年底的冬交会,我在海垦集团大展台里拍到的一角。一边是海垦的农产品、食品,一边在推介“海垦广场”的商办销售:19700元/㎡起。
(△2019年12月12日 冬交会海垦集团展台一角)
至今,海垦集团旗下八大集团(涵盖橡胶、热作、南繁、果蔬、地产、建工、科技、旅游)的业务齐头并进,尤其是海胶集团,已经成为了国际化企业集团。海胶集团于2012年收购天然橡胶贸易公司新加坡R1国际股权;2017受托管理印度尼西亚橡胶加工企业KM公司;2018海胶控股子公司海垦林产成功挂牌新三板;2022海胶集团并购重组新加坡上市公司合盛农业……
三、垦区一些农场的破败
海垦集团最近这些年的发展有目共睹,从产业多元化、产业集团的成立到资本运作、海外并购、国际贸易等,都体现了相当高的运营水准。在海南也算是独树一帜了。
但与之相呼应的,是在垦区的一些基层农场荒废严重,满目破败景象。
(△ 以上是笔者通过短视频平台截图而来,画面来自多个农场生产队)
我们村的隔壁就是一个农场生产队,现在也是一片破败景象,好多都已经人去楼空、破壁残垣。回想当年孩童时代,我羡慕他们的非农户口,羡慕他们住的是牢固的钢筋水泥房,羡慕他们放电影等文化娱乐,羡慕他们是领工资的“职工”,甚至也曾经期待着我们村“并入农场”。(自1980年以后,海南累计有1500个农村生产队合并到农垦,人口超过20万人)
谁曾想,社会变化太快,农场今天的破败是以前我们很多人所无法预想到的。
但我认为要平常心看待。
根据以前的数据,海南农垦在“政企社不分”的年代里,下属场处级单位一度多达150多个,处级、科级干部数千名!管辖人口更是超过100万人。——这简直就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个“吞金巨兽”,运转的成本高的惊人。
在过去那个“组织管一切”的年代还好,但是在改革开放、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农垦发生了变化。
有人说,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是海南农垦发展的分水岭。由于农垦是以农业为主的,在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农垦的地位和经济实力都相对降低。再加上当时农垦是由国家农业部管资产、省委管人事任命,运转效率不适应经济发展节奏。
再到2000年后,我国出台了大量惠农政策、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同样在做农业的农垦反而享受不到——因为农垦不是农村,省里甚至管不到他们。
据报道,在2005年至2007年期间,有大量并入农垦的村民要求“退场”,因为他们觉得农场还不如农村、他们是在“受穷”。据说儋州当时有数万人聚集要求退场,成为了影响全省社会稳定的大事。再加上农垦本身就是个大社会,那时肯定就真的非常难。
虽然海南农垦从2005年开始也尝试做了改革,但是效果不好,在顶层设计有问题的情况下,做一些局部的改动已经很难出效果。于是就开始有不少人用脚投票了。
我所认识的一些农场人也在那个时候回去老家发展了。
我不知有没有人去专门做统计,只是觉得垦区农场很长时间里都属于人口净流出状态。其根本原因就是农垦效益不行、自己所得不足、别处更有希望。
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在就业市场多元化的今天,有人故去、有人下岗、有人养老、有人各奔前程,农场就逐步地衰落了。
当然也还有一点,就是海垦集团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变革、提升,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对于以前的房屋资产的管理能力较弱。
四、海垦集团仍在亏损
我从海垦集团的年报、官方新闻以及他们的募资说明书中找到一些数据。(部分数据有一定差异,但是差异不大,我就一并用了)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没有政府补贴,自2019年—2022年,海垦集团的总亏损达到了17.81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海垦集团2023年的利润14.78亿元还不足以填补近几年的亏损。
我在海垦集团的一个融资文件里看到一段话,也恰好说明了此事:
发行人(指海垦集团)净利润主要来自政府补贴,体现出发行人所获政府支持力度较大。发行人获取的政府补贴主要包括天然橡胶收入保险补贴、橡胶树综合保险补贴,符合发行人所处行业特征。若未来政府补贴政策发生变化,可能对发行人财政补贴的稳定性及持续性构成影响。
我们再看看海垦集团的大盘子。
有些数据可能有出入,我看到比较多的是:
海垦集团有下属二级企业35家,遍布岛内各市县以及国内外,其中有上市公司3家(海胶集团,印尼km公司,新加坡合盛农业)、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海垦林产,证券代码873010)。截至2023年4月,共有国内在册在岗员工23168人、海外员工19964人。现有土地总面积960多万亩,占全省面积近1/5;垦区户籍人口有85.47万人,占全省的8.3%。
关于海垦集团的职工总数方面,有的数据说在2022年是37808人,其中海胶集团约1.6万人。但我看到官方又有以下说法:
近3万名在职和退休人员移交后,人员工资、养老金等大幅增长,与地方基本持平。1.9万名教师工资收入提高一倍以上,垦区纳入属地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报销从原农场统筹的封顶1.2万元提高到25万元。
关于土地面积方面,也有调查数据显示为:
土地总面积946.48万亩,其中农用地920.9万亩,占97.3%(耕地50.45万亩、园地672.16万亩、林地175.13万亩,其他农用地23.16万亩),建设用地20.3万亩,占2.1%,未利用地面积5.28万亩,占0.6%。
数据就权当是参考吧,我还是按照960万亩土地、3万职工、年产值556亿来算算账吧。
如果从土地资源的角度看,海垦集团是效率低下的。在过去的文件里有过这么一段描述:屯昌县内垦区土地面积占比约40%,但2016年垦区GDP占全县比重却不足10%。这说明农场土地资源价值未充分释放,“捧着金饭碗”过穷日子。
确实,556亿除以960万亩,得出每亩土地年产值为5700元,即使是按农业来计算,也够不上”高效“二字。况且,556亿元中有八大集团的多种产业收入,不能完全按农业来计算。说两个可能不恰当的假设:如果这960万亩土地全部种上槟榔,产值有可能超过3000亿元;如果按照三亚芒果的产值,960万亩芒果年产值将超过1500亿。
而如果从人均产值来看,海垦集团是效率不算低的。556亿除以3万人,得出人均年产值185万!横向比较一下海南航空,2022年3.4万员工创造了300多亿的营收,也就是人均年产值100多万。当然,如果跟石化公司比就又差远了。海南炼化公司2000名左右的职工,公司年产值超过500亿元,即人均年产值超过2500万。这太逆天了,确实很好的印证了“无工不富”啊。
此外,海垦集团有超过1/3的土地是海胶集团的橡胶林。天然橡胶的价格曾经在2011年神奇地达到过41970元/吨的高峰,但随后甚至跌破了10000元/吨。就目前,天然橡胶价格也只有14000元左右/吨。橡胶价格的低迷也成为了影响海垦集团整体收入的重要因素,毕竟海胶集团的收入占海垦集团近一半营收。这就导致:有的胶工扣除社保等费用后甚至领不到工资、工资为负值(倒欠钱)的大有人在,在抖音上发牢骚的也不少见。
五、历史问题和未来前景
前面说到如今许多垦区农场的破败。可能细心的人也看到,在农场的道路上经常看到”某某居“。比如我在东路农场(有限公司)范围内就看到多个”东路居某组“的路牌。“居”,是海垦集团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创造性的成立了垦区居民公共服务的组织。“居”以政府授权和购买服务方式,承担农场剥离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类似于居委会。利用”居“这个组织,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从企业剥离。解决了以前“社企”不分的历史问题,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除以上说到的之外,我认为海垦集团在大农业方面可能问题还比较多。
比如:农业产业上的员工老龄化严重。这很好理解了,农业毕竟依赖于体力劳动,年轻人本身会有排斥;再加上收入上没有优势,所以老龄化问题就显现出来。我看有些地方统计称超过45岁的职工比例约70%。
比如:橡胶的战略保持和多样化经营。我看很多农场职工都觉得割胶太辛苦、收入太低,远不如其他的经济作物或者是林间养殖。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这个“度”怎么把握?
比如:海垦集团在土地运营中,有“对内发包”和“对外租赁”模式是要推广还是修正?我看到两年前的数据说“对内发包”的土地约150万亩,“对外租赁”土地约20万亩。也就是说有近20%的土地经营方式是收租。既然是收租,那么一亩地就不可能达到上述算式中的5700元/亩的。也就是说产值较低。
再比如:当前海垦集团的营收是依赖于底下的八大集团,但目前看八大集团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海胶集团的营收有时候能占到海垦整体营收的一半还多——但偏偏海胶集团的盈利能力也不高,其扣非净利润也是负的。农业的经营管理难度高,不可控因素较多;房地产业现在大环境差了;高科技产业农垦比较缺乏基础……
问题很多,但是前景又特别光明,或者说必须光明。
毕竟,海垦集团所持有的资源太多了:海南岛1/5左右的土地、上百万“农垦人”、遍布各个市县的分子公司、强大的动员能力等等。
上文有说到:农垦下放省里管理,海南才真正完成建省。
现在可以说:海垦兴,则海南兴。海垦集团是海南企业的领头羊,也理应是领头羊,毕竟占着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关联着这么多人口和产业。如果海垦运营得不好,势必继续影响海南整体的经济发展。
……
只是想到了就说说,欢迎指正、交流!
老痛(黄循鑫) 于 海口·紫贝山房
202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