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爆棚的第27届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我们都简称“冬交会”)昨天闭幕了,今天的《海南日报》头版发布了相关报道,如下:
据报道,今年的冬交会现场订单交易总额为45.8亿元,现场交易额(就是现场销售额)为3822万元,今年的餐馆人流量达到了170307人次。
笔者有不少朋友去了现场,确实人很多、人气很旺!有一些参展的朋友都说,在现场销售挺好!
只是,今年冬交会的成交数据勾起了笔者的回忆:好像以前的冬交会,“揽金”要多得多呀!为什么现在的订单数据这么少?甚至可以说这几年是断崖式下跌?
笔者就找了一下近12年的数据,做了一下对比,发现确实如此:
我们会发现:从2012年至2019年,冬交会的成交额都是稳步上涨,其顶峰是在2019年,该届冬交会的订单交易额为774.5亿元。人气最旺的、现场人流量最大的一年也是2019年,约有57万人次。
而从2021年开始,数据呈“断崖式”下跌。直接从678亿元下跌到8.5亿元。
2023年,冬交会现场订单交易总额为59.74亿元,现场交易额达到了3853.78万元,人流量是148920人次。看起来今年的统计方式完全沿用了2023年的。
再看看2022年的:现场订单交易额24.31亿元,现场交易量是1016.45万元,项目签约额约200亿元。相比之下,2022年还强调了一下项目签约。
而,2021年,现场交易额超13.6741亿元(其中:线上交易额12.5778亿元,线下交易额1.0963亿元)。看来2021年冬交会的线上交易额很大!——或许是因为口罩的原因?
如果细看的话,会发现是从2021年开始,每年冬交会的公告里开始用“现场订单交易额”、“现场交易额”这些概念了。
在2021年之前的冬交会,在数据通报时都会用一个概念“现场农产品订单”。
也就是说,概念有所不同,可是,意思又好像是一样的,毕竟冬交会就是农产品交易会。如果硬要区分的话,好像“现场订单交易额”应该还是得比“现场农产品订单”这个概念范围大,比如展会上的农业无人机交易,把无人机称呼为农产品确实有些不妥。所以笔者制作的表格里,就使用了同一个概念“现场订单交易额”,笔者也在标题中用了“成交额”一词,意思是一样的。
我们再看看2020年的数据:
2020年冬交会现场农产品订单678.45亿元,现场交易额为21340万元,其中线上交易额0.99亿元,线下交易额1.14亿元。这个数字比2021年低得多。当然可以理解,这确实有偶然性。
笔者多年来经常参观冬交会,上图是最火爆的一年——2019年参观时拍下的。2019年冬交会现场农产品订单及市县农产品订单累计774.5亿元。
2017年冬交会农产品订单总额666.29亿元 ▽
2014年▽
要是从以上数据来看,近几年的海南冬交会订单交易总额就真的少得可怜。2021年开始断崖式下跌后,就没有起来过。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原因可能是以下之一个或者多个之混合:
1、近几年是真的不景气。
2、现在的数据更加注重“实效”,也就是只统计现场的订单,而不统计在冬交会上签约的“意向订单”或者远期订单。
3、此前参展商所报数据有一定水分。
从统计数据看,2023年海南省农业总产值约为1319.7亿元。
闻名遐迩的广交会,其第136届在今年11月4日闭幕时对外公布:本届广交会出口意向成交额较上届略增,成交额达到249.5亿美元(即约为1815.96亿人民币)。
也就是说,过去的冬交会700多亿的订单金额差不多是海南农业总产值的50%、是一期广交会的40%。就笔者的感觉而言,有点夸张了。
但,现在冬交会的订单金额仅45.8亿,又觉得太少了。
说一万道一千,笔者确实仍然不知冬交会的订单交易总额为什么下跌,也不知2021年为何断崖式下跌。
海南冬交会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27届,这一农业盛会不仅在国内农业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规模宏大,每届冬交会的展会面积都相当可观,每年数万平方的展馆、数千家企业参展,汇聚了万种优质农产品。
同时,冬交会不仅是一个交易平台,更是一个品牌展示的窗口。近年来,冬交会越来越注重农业品牌的塑造和推广,如设立品牌馆、举办农业品牌发展论坛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提升海南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应该说,冬交会是产生于本土、服务于本土、是本土企业和民众喜爱的一个会展品牌。
所以,冬交会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有知情的朋友请指教!
老痛(黄循鑫) 于 海口·紫贝山房
20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