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字,让海南人热血沸腾

有这么个字,足以让海南人热血沸腾。这个字就是:“摘”,海南话(闽南语雷琼片)读成“ndià”。

摘,就是用手采取的意思,比如摘椰子。

但是在海南话中,打排球时的“扣球”动作也说“ndià”。

“摘”的力量

据说,在上个世纪初,华侨将排球运动带回海南尤其是文昌时,有些术语比如outside(出界)直接音译为“奥赛”;但是作为扣球的smash可能不大好音译,由于人们觉得扣球动作有点像“摘椰子”,于是就用了“摘”这个音。并且,这个音再次演变,凡是用手掌打人打东西也都说成“摘”,反而原来的“掴”(海南话类似“gòng”)就少用了。

所以,“摘”(ndià)这个字充满了力量,是排球场上的最精彩、最有力度的动作,又由于海南人超级喜爱排球,所以,这是一个让海南人热血沸腾的字。

海南人有多爱排球?看看最近的海南“村VA”盛况就知道了。

(动图转载自互联网)

当然,热爱并不是因为比赛,而在于平时。比如在去年疫情期间,海甸岛被封岛之时。我偶然间发现海甸岛可以过桥去新埠岛。于是傍晚饭后就去新埠岛转了转,就在一个村子里看到了精彩的排球赛。

(2022年8月18日 拍摄于新埠岛某村球场)

可以看到的,是球员们有的光着膀子、穿着拖鞋或者光着脚用力拼搏;可以感受到的,是他们挥汗如雨却甘之若饴的热爱。当我第二天又去观赛时,由于人员聚集太多违反疫情防控政策,球赛中止了。

“中国排球之乡”

说海南排球,就必须得说说我的家乡文昌了。

众所周知,海南文昌被誉为“排球之乡”,拥有着深厚的排球文化底蕴、超高人气的群众基础。据《文昌县志》记载,1915年前后,许多从南洋回文昌的华侨被聘为教员,传授排球技术。而我的母校文昌中学更是文昌排球的一面旗帜。1958年,全国青少年排球锦标赛在秦皇岛举行,文昌中学排球队一战成名夺得冠军。据说当年比赛时文昌队均光脚上场,再加上个子不高被轻视,但最终夺冠。这形象地验证了那句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在过去缺乏标准化球场的年代里,球场往往就是一片沙地或者直接在沙滩上,所以养成了光脚打球的习惯,穿鞋反而有束缚感——不过拖鞋好像又好些?

——据报道,自那以后,文昌中学排球队35次夺得全国性排球比赛冠军(含沙排),先后为国家队、省队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排球运动员,让文昌“中国排球之乡”声名远扬。

以前上学的时候,我曾在校史馆看到过中国女排签名的排球,印象深刻。据媒体报道,1984年中国女排夺得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冠军,成就“五连冠”中的第三冠。回国后女排主教练袁伟民率队来海南放松休整。文昌男排与中国女排的比赛选在海口举行,中国女排最终3:2战胜了文昌男排。当天,中国女排还去了文昌,群众足足排了两公里长,都想亲眼目睹女排姑娘的英姿。

就连郎平都曾经说:“海南浓烈的排球氛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海南人特别喜欢排球,比赛现场挤满了热情的观众。海南排球的基础很好,虽然与我们打比赛的男排队员个子不高,但技术都很精湛。”

排球之“野”

海南人尤其是文昌人打排球,除了正规的比赛之外,还有很多“野趣”。比如单手打球、拿着凳子打球、一只手牵着自家老婆打球等等,因为热爱,所谓“规则”就只要比赛双方认可就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参与性、观赏性很强。

海南省旅文厅统计到,全省排球场地共3297个(截至2022年年底)。很可能省里统计标准比较严格。按照文昌自己的统计,文昌全市有6千多个排球场。这个我信,因为除了专门场馆,几乎每个中小学校都有多个排球场。而更厉害的是,非常多的村庄都有自己的排球场——有很多都装了灯光。这些“乡野”之间的排球场是老百姓日常打球的地方。

(图片:村里排球场)

海南的排球运动高度普及,不会打排球的男人差不多是“异类”。在一个村里,很容易就能凑起来打排球,所以,球员就像是“野生”的。也许有不专业之处,但一定是酣畅淋漓的。

就在前两天,8月13日晚,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总决赛,东郊镇队3:2险胜东阁镇队获得冠军。

而冠军的奖品也够“”的,竟然是:一头大黄牛+99只文昌鸡!这还真是可以拉回去好好分分了。

文昌旅文局通过移动大数据监测,6月30日至8月13日比赛日期间,当地累计接待观众48.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0亿元。我还另外看到一组数据:海南村VA的赛事直播总观看量超过5000万人次,不仅登上网络热榜,还火到了国外!

想想,“摘”这个字的力度好像又增强了!ndià !

老痛(黄循鑫)  于   海口·紫贝山房

2023.8.15

除非特别说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黄循鑫 | @老痛 | ToonKam » 有一个字,让海南人热血沸腾

评论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博主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