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口中的“公”,是尊称,在日常生活里指的是“爷爷”、上了岁数的男人;在社会评价体系中指的是令人尊敬的、有地位的男人;而在信俗文化中指的是男性神祗。在海南人的信俗文化中,除了“婆祖文化”之外,还有“公祖文化”。关于海南人的“婆祖文化”,笔者已有专门的文章《海南人“婆祖文化”的长盛不衰和最大遗憾》。此文说说“公”的事。
道教的神仙体系异常复杂,而相关的斋醮科仪更是五花八门,笔者就只是从民俗角度闲扯一下。——就从我们常能见到的“公期”、“婆期”现象说起吧。
“公期”和“婆期”不仅是信俗,更是海南人社交的重要方式
“公期”和“婆期”是海南人的重要信俗文化,也比较容易被误解,笔者想从这说起。
“期”,就是约定好的日期。在车马不便的过去,村落与村落、亲戚朋友之间约定好一个时间去做约定的事情,其约就成为了“期”。对于大家来说,在这约定好的日子里,不用再通知了,按期来参加就行了。
所谓“公期”,是海南各地为了敬拜一方“主公”(主管这一片地方的男性神祗),约定在每年(或每几年)某日所举行的群众信俗文化活动。在这一天里,乡亲们会欢迎亲朋到自己家里作客,此时村里热闹非凡,比过年还隆重。除了酒席以外,还会有一些民俗仪式,有条件的村庄还会有琼剧表演或者木偶戏表演等等。
而所谓“婆期”,最早是为了纪念促进海南民族和谐共存的冼夫人而举行的,因为冼夫人是领兵女将,曾在“坡”(海南话表示的是大块平地)上练兵、点兵,所以冼夫人的婆期也叫“军坡”。在军坡上信众假装成军队、游行、穿仗等。后来的婆期中又有了其他女神,比如水尾娘娘或者其当地的婆祖。
婆期往往范围较大、活动形式多样、影响力也更大,类似北方的大庙会。相比之下,公期一般是村庄单独举行,以聚会、看戏、祭拜为主。
公期和婆期都很热闹,但有些人会觉得是铺张浪费。笔者认为是一种误解。
首先,海南“公期”“婆期”跟岛外“庙会”性质差不多。更像四川的坝坝宴(四川的“坝”经常指“村”),本身也是招待亲友的。
其次,这种定期的聚会是亲情社交。大家一年到头,很多亲友都不一定能见上一面,在这固定日子里携家带口的拜访一下,聚一聚,让小辈们也露露脸,大人们叙叙家常,这是是维系亲情的重要方式。
其三,平时大家的时间不好约,而在固定时间里可以见那么多人,这效率是非常高的。
其四,要说到铺张浪费,就是个伪命题了。为了亲情和友谊,不管城里还是乡下,都是需要请客吃饭的。再说了,海南人都是吃不完打包的!我们乡下人最知道食物的珍贵。
最后笔者认为,“敬拜”是对对祖先的崇敬。我们中国人是靠家国文化维系的,最大的信仰就是对祖先的崇敬。
还是那句话,偏见的产生,往往是因为相互不了解。而信俗本身就是很俗、很实用的。
遍布海南各村的“公”
“主公”一词在《三国演义》指的是“领袖”。但在海南有一些特别用法,指的是有权威的地方主神。
海南人的“公祖文化”与福建、潮汕、粤西尤其是雷州地区一脉相承,有许多习俗是从海的那边流传过来的。而由于海南岛孤悬海外,所形成的习俗长时间不太受干扰地自我发育,所以海南人的“公祖文化”依旧氛围浓郁。
1.地主公
道家正式称谓应该是“地主神”,海南人正式表达是“土地公”,在口语中也称为“地主公”,简称为“土神”。在闽南一带也称为地基主、地祗主。是一方土地、住宅、房舍的守护神。属于属于神格较低的神祇(孙悟空经常捉弄祂),属于“阴神”,一般只有简单的神位、小神龛。
道家神仙体系很庞杂,各种来由的神祗较多。地主公的来由可能是基于“买地券”。道家认为土地的所有权是归阴间的,凡是在地上建造房屋等固定建筑,都要向地主公购买地券才行。这当中的环节其实也是道士们的挣钱路子。
而有佛教信俗的地方,地主公也被称为土地菩萨。
名字和来由不大重要了,重要的是表达了我们作为农耕民族对于土地的敬重。
2.厝主公
厝主公是家家户户的列祖列宗之神。厝,就是普通话里的“室”、“宅”、“家”的意思。南方人保留有浓郁的祖先敬拜传统,非常好的体现了“香火”文化。这就不用多说了。
3.村主公、境主公
海南话里有个词,叫“公giang”,差不多就是指公庙的意思。以前笔者一直寻找“giang”这个音的本字究竟是什么。现在基本确定是“疆”字,或者说“境”字。普通话发“jiang”音的“江、疆、缰、降”等字在海南话中都是“giang”。考虑到在公庙中祭拜的都是境主公,所以笔者查了一下,“境”字在古义中真的有“疆”——也就是疆域、区域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境,疆也”。由于海南话经常发生倒置的情况,所谓公疆,应该原来指的是“疆公”即“境公”。
境公,又称境主、境主公、统境主、境主尊神、境主尊王、统境尊王,是中国民间信仰中原本比较普遍的地方行政神祇。是道教所创造的保佑某个区域的主神。在闽台、潮汕、广东和海南一带很常见。闽南语称其为“挡境”。
据说,“境主”之名称可溯至福建的行政区划,自元代以来即有境、铺、都等划分,通常一都分为若干铺,一铺分为若干境,各自有对应的信仰神祇,一境的管辖神也就称为“境主”。关于这种说法的佐证是闽南地区以前常用的地址比如:泉州府XX都XX境;还比如海南的老一辈去赶集,都说是“去铺”。
也有人认为,有城(城墙)和隍(护城河)的地区,其管辖神为城隍爷;没有城池的村庄市镇,其护境神称为“境主公”。
又由于海南很多村都有公疆,所以境主公往往就是村里的主公或者是多个村的主公。
铺、都这些管辖单位在改朝换代后往往被调整,而“境”就顽强地保存了下来,境主公就至今仍然有顽强生命力。
比如在海口市范围内,就有大湖村境主庙、镇海境主庙、岐山头村境主庙、上东村境主庙、大树园境主庙、儒林村境主庙等等。
而境主公的名字就十分之繁杂,雄壮威武的名字很常见。
据《海南庙的故事》一书:澄迈县有的村供奉9位境主,分别为:万天雷首主令天君、高上神霄玄坛元帅、总管都督黄大将军、澄迈灵神张大将军、正直勇猛灵通大帝、五方五雷大大将军、南阳扶波马大明王、满山满庙神君、二位土地福德正神。
(△海南省屯昌县屯城镇三发境主庙)
又由于海南汉人是渡海而来,所以也有不少的村主公特指的是最早开辟这一村庄的先人或者同姓之祖先。而境主公有时候就变成了这些祖宗先人的保护神立在旁边。
海南大部分的公期,所祭拜的都是村主公、境主公。
一百零八兄弟公
妈祖是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婆祖。
而一百零八兄弟公则是海南人信俗中的航海公祖。(为行文方便,笔者写为“108兄弟公”)
传说在明朝的时候,西沙群岛海域海盗猖獗,经常袭击渔船。海南岛有108个渔民兄弟(据说是琼海潭门人)经常组队一同出海捕鱼,有一次就在这里遇到了海盗,危急关头他们把船紧紧连在一起,成功击退了凶猛的海盗。从此这108位兄弟名声大噪。不幸的是后来有一次出海时遇到暴风雨,他们全部遇难。后来又有渔民去西沙群岛,中途忽遭狂风巨浪,当时108位渔民兄弟显灵保佑,渔民得以安全脱险。于是,渔民就开始自发地在永兴岛上为这108兄弟公立庙祭祀,除了祈求平安,也祈求丰收。
上述的是关于108兄弟公的一种传说,还有另外其他的一些,笔者就不再详述了,总之108兄弟遇难后变成了海神,扶弱救危,显圣海上,被奉为“昭应英烈108忠魂”。后人建的庙也称为“昭应庙”、“孤魂庙”或“兄弟公庙”。这些庙不仅供奉108兄弟公,同时也成为渔民祭祀海上遇难亲朋之地。
除了永兴岛的海神庙主祀108兄弟公之外,在海南东部沿海一带也有多个公庙有供奉,而随着海南人下南洋,在东南亚一带的海南会馆里也有108兄弟公道场。
水尾圣娘是海南人独有的婆祖信俗,而108兄弟公则是海南人独有的公祖信俗。
有人说108可能是个虚数,就是说不一定是准确的108人。数字可能来自于108罗汉、梁山108好汉之类的描述。“兄弟公”彰显的是团结合作、共同进退之精神。这在海上作业风险极高的情况下,是能给人力量的。
除了在庙里的供奉与祭祀,逢七月十五,或出海前,或海上生产满载而归,海南琼海等地渔民会举行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以求风调雨顺,平安而归。
2021年5月24日,海南省琼海市申报的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比之西方宗教关注“原罪、救赎、末日审判”,那么,中国信俗更注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财兴旺、平安健康”。
“公”的大小
从文化角度说,海南最有名的“公”是“五公”。在海口的“五公祠”里,供奉纪念的古代被贬来海南的五位名人。分别是唐朝的政治家李德裕、南北宋之际抗金名将李纲、南宋名臣李光、两宋之际名臣赵鼎、南宋政治家胡铨。这五位历史名人及其儒家追随者为其立祠供奉。
这“五公”据说是“万里投荒,不易其志,为海南岛的文化教育、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雷琼道道台珠采修建海南第一楼纪念“五公”,故名五公祠,后来便以五公祠称呼海南第一楼及其周围一组古建筑。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今天五公祠的范围内,还有苏公祠。据记载,在1097年苏东坡被贬来海南,路过美舍河曾经借住在金粟庵,在那里指导百姓开双泉,挖了洗心泉和浮粟泉两口井。之后民众感念苏轼善举便在泉井之上建立两座亭子,分别称林清亭和濯缨亭(三年后苏轼遇赦北归重经此地,将两亭重命名为浮粟亭和泂酌亭),这两座亭及双泉成为了后来五公祠内第一批纪念性园林景观。
估计这也是后来将五公祠建设于此的重要原因。
也可能因为苏东坡实在是太强大了、在文坛的地位太高了,所以当年立了五公祠,苏东坡却超然于五公之外。否则就应该叫六公祠了。
而在海南人心中,作为古代历史名人的海瑞、丘濬、张岳崧、白玉蟾等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公”。近现代也有更多人,笔者就不用列举了。这些,都可以说是“大公”,因为他们很有历史地位。也会被后人更加的美化,形象会很高大。
相比之下,地主公、村主公、境主公这些往往都是“小公”了。——祂们的名气不太大,大家往往说不出来祂们的名字;而祂们的“形象”也往往不大,就是神像都不大,毕竟建大庙就需要很多成本,如果没有信众大力捐款,就很难。
于是,海南人就有一句话,叫“公小公灵”,意思是说,别看公的神像很小,但是很灵。
“第六公”
由于苏东坡被单独安排了,其境界远超任何一公,所以五公祠仍然是五公祠。
但是在早期海南民间,有人被“尊”为“第六公”。这个“尊”,有点五味杂陈之意。
他就是雷宇,是海南历史上的传奇。曾作为海南长官的他积极为海南人谋福利、为海南岛谋发展。他为了让海南尽快完成“原始积累”,利用政策,进口汽车、电视机、冰箱等等值钱的商品,然后再变卖赚钱。由此引发了轰动全国的“1985年海南汽车事件”,据后来的通报说:“在1984年1月1日到1985年3月5日的一年多时间里,采用错误做法,海南先后批准进口8.9万多辆汽车,到货7.9万辆,还有电视剧、录像机、摩托车等大量物资进行买卖。全区直属94个单位有88个卷入其中。”
此事在海南发展史上是浓重的一笔,按当时的环境来说是造成了一定政治损失,但在经济上却有正面作用,仅仅是海关就收到了19.6亿元的关税,后来上交国家的5.84万辆汽车卖掉后又赚了20个亿。1982年海南的财政收入不到3亿元,而1984年海南财政收入4.6亿元。在风口浪尖上的雷宇个人清清白白,但,很多海南人都受益了,政府也拿钱投资了基础建设、建设海南大学。
海南汽车事件后,雷宇赋闲在家3个月。之后,他先后担任广东花县县委副书记、广东增城县委书记、广州市副市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1996年2月卸任。
都说海南人纯朴。真正为海南人谋福利、谋未来而不谋自利的人,海南人会异常的尊敬。当时的民间舆论中将雷宇尊称为“雷公”,认为他是海南第六公。这是当时海南人的最高赞誉了吧。
而另据坊间传闻,原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在没出事之前曾在一些场合说过,他应该是可以成为海南第六公的人。
这种说法笔者已经无从考证,只是确实得承认他也一样在海南的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浓重的一笔。
一声叹息!
老痛(黄循鑫) 于 海口·紫贝山房
202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