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磨成针,是不是浪费了铁杵?

五月一日,是劳动人民的节日。劳动作为人类的立命之本,不仅仅是人类生理特征的进化推动力,同时也是人类灵魂的奠基石。当人们去创造、建造、打造、塑造等劳动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特别的“工匠精神”。

流传故事中说,当年懒得读书的李白,碰到了正在磨一根铁杵的老婆婆,受到了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震撼,于是发奋学习,最后终成大家。据考证,这故事出于宋代的《锦绣万花谷》、《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等著作。可是很奇怪的是,此事李白自己没有写成诗,也不曾由他的身边好友传播过。反而是在宋代开始有了这个说法。这不由得让我们当代人怀疑,此事可能是因为后人的过分爱戴而编撰出来的。

当然,故事本来是为了表达意思,真假倒是其次。“铁杵磨成针”就是代表着刻苦、勤奋、坚持,这种说法传承千年。铁杵要磨成针,得反复的做一样的动作,不厌其烦的在做,这得需要多么的热爱啊!是的,热爱!这大概也是工匠精神的一个特点吧!有时世界很奇妙,明明劳动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情,明显不够轻松,但是相比之舒舒服服的睡大觉,却更多人热爱劳动,更有人为自己的热爱的劳动而废寝忘食。——也许有人说,我们是为了生存而劳动,但是谁又能否认劳动所带来的快感呢?通过劳动,我们可以创造原来没有的东西,去创造能给别人带来价值的东西。这应该是工匠精神之“热爱”的一大来由。

在工匠精神中,“精雕细琢”也是一个重要特征。相比之艺术家的挥洒创意,工匠的工作却是需要考虑更多,有些车床上的工人甚至要将误差做到头发丝的百分之几。因为工匠要负责的是毫厘不差、准确耦合。经历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已经产生了很多针对工匠的“标准”。不仅有地方标准国家标准甚至有世界标准,但其起源都是因为工匠精神中的“精雕细琢”。

过去的年代,时间的计算是个大问题。中国古代的更夫就根据沙漏时间以暮鼓晨钟、敲锣打鼓的方式给大众广播时间。据说,最早的机械钟是东汉张衡改造的漏水转浑天仪,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结起来,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而在这之后的千百年时间里,无数的工匠们精雕细琢钟表构件,以至于误差越来越小,时间显示越来越精确。从过去必须要动用大资源才能够建设的钟楼,到如今小小的腕表,精确度不断提升而体积越来越小。这种工匠精神给了我们人生精准的刻度,给了世界统一的时间描述方式,并且培养了人们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习惯。

有意思的是,工匠从一开始动手去做某些事情,大多是因为实用方面的需求。可是一旦是实用需求被满足后,工匠却会为了也许并不明显的一点点进步、甚至难以取得的进步,而花费巨大的力气。这就是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了!正如上面说到的腕表,到了后期大量工匠前赴后继,就是为了减少零点零几秒的误差。所以也难怪有人说,西方的“奢侈品理念”最早是体现在工匠精神上,机械腕表工艺成为其中的标志。

所以说,这种“精益求精”是多么的“奢侈”!当我们习惯于手机要带有输入按键时,苹果公司却投入大量成本去打造完全不需要按键却又优于按键体验的手机。这对于极致用户体验的追求,就是奢侈的!在中国,听说魅族手机的老板因为懂木工,所以在打造魅族手机时,他会用木头做手机模型,不断把玩来体验。这种对于手感的追求,也是异常之奢侈的!

不是因为五月,我们才来谈谈崇敬工匠精神,而是起源于我们需要!当代能够触及人们内心的产品,无一例外的展现着工匠精神。当然,像李白所碰到的老婆婆,她一定要用铁杵来磨成针,确实是有一定浪费的!——虽然那编撰的故事可能就是有纰漏的,但有意思的是,工匠精神中必须要有浪费的事情发生!

首先是要浪费时间——在一般人眼里看来,差不多就行了,可是工匠精神要求一定要用异常多的时间去追求一点点进步。其次需要浪费物料——在反复的砸掉重做、不断打磨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物料,这在一般人眼中也是一种浪费。再次,把原以为有用的都浪费掉,剩下的才能是真正有用的——正如我国道教的各种技艺中,有很多都浪费在了虚无中,却会留下冶炼技术、医药技术、建筑设计能力等一样。

所以,假如我们可以从热爱开始,为了那么一点点米粒光辉而去打磨、雕琢,并且愿意合理浪费自己的生命,那么只要坚持下去就会闪闪发光!这就是工匠精神对我的启发。

老痛,2016年4月25日,于海口

除非特别说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黄循鑫 | @老痛 | ToonKam » 铁杵磨成针,是不是浪费了铁杵?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博主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