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循鑫 | @老痛 | ToonKam » 恍惚文章 » 正文

香港,你还有什么可失去的?

这张照片是2011年2月26日,我在香港的某条小街的留影。之所以选择在这样的地方,是因为那里有满满的香港电影既视感。我还想着,也许这曾经是某部香港电影里男女恋爱过、警匪枪战过、“古惑仔”火并过或者林正英捉过鬼的地方。

1978年我出生,那时的香港正是快速发展的时期。1979年香港地铁开通。1982年中英开始探讨香港回归事宜……说这些编年史可能没有意思。反正很快我们深处“内地”的人们也开始被香港所吸引,而因为深受其影响,回头再看时,发现已经失去了那么多。

1990年,我打开了我那个已经去广州谋生的表哥所留下的木箱子,里面满满的金庸和古龙的小说。虽然那时在紧张的准备小升初考试,但是我已经情不自禁、如饥似渴的读了不少,并且自那以后时不时再重读一遍,迄今也还存着那些经典作品的电子版。1985年潇洒的古龙先生逝世,2017年差不多是穿越武侠小说鼻祖的黄易先生逝世。而,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仙逝。以他为代表的香港通俗文学影响了整个华语世界,甚至许多人的中华历史观来自于他们——虽然他们曾经被内地所谓严肃文学界所不屑。他们所创造的IP犹如华人精神世界不可磨灭的印记。但是,这些年内地的网络文学界名家如云、作品畅销程度令人咋舌、甚至被翻译成英语“毒害”了无数外国仙侠小说迷。其当下乃至未来的影响都会更大,金庸他们进了封神的殿堂,但是已经失去了江湖控制权。

1991年,我上初中。那几年,在海南省文昌县文城镇文南街一带,门口放着小黑板、挂着黑布帘的录像厅里基本都是来自香港的粤语片。在那晦暗封闭的录像厅里,我们喜欢上了“香港四大天王”,甚至也等到半夜去看看舒淇或者叶玉卿等艳星的裸露表演。听说,那段时间不太闭塞的地方基本都是这调调。于是我们模仿郭富城的发型,学着张学友的颤音,渴望着像刘德华一样骑着400cc的趴跑摩托车(车后载着纯情的吴倩莲)。

△《天若有情》剧照,来源:百度百科

在那些录像厅不远,是那开始标榜时尚、标榜港风的“衣裤行”(服装卖场),走在里面,感觉满大街都是爱情的歌。那曾经可能会被称为靡靡之音的东西被我们奉为仙乐,一阵阵刺激着我们的荷尔蒙。明明是逼仄的地方,我们却乐意徜徉其中。假如我们悲情一点,Beyond的歌就直击我们的心坎;假如我们温情一点,温兆伦的歌可以学学;假如我们再音乐一点,罗冠杰这个神人更是令我们痴迷。

我后来也知道,香港早期粤语流行乐创作主要模仿日本,很多日本的曲子填上粤语的词。林振强、林夕、黄霑等等词人简直登峰造极。那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粤语流行乐。但是,2003年4月1日,俊美无比的张国荣哥哥殒命,《一切随风》成为绝唱,《当爱已成往事》成了无数人痛心的往事。从此,“哥哥”特指张国荣;“大哥”则有可能是某些喜欢潜规则女星的渣渣。也在那2003年,梅艳芳逝世。2003年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中国遭遇了非典……而香港娱乐界,则似乎在巨星陨落中告别了一个黄金年代——虽然还有周星驰在抚慰我们的心灵,虽然TVB依然在让我们简单的欢乐,虽然有《一路向西》试图继承艳情片衣钵。

而如今,那些经典只能被收藏。香港电影、香港音乐基本上被内地的强势文化所淹没。有时我会在KTV点上张学友的《楚歌》,因为我喜欢里头歌剧和粤剧的混搭感觉。就如同何占豪、陈钢的《梁祝》采用了越剧元素一样。作为中国人总是在这民族性的文化面前难以自拔。——而内地这四十年的发展,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取得了更长足的进步。在此形势下,香港电影人、音乐人大量的在内地发展,成就斐然,只是,那种“港味”似乎少了些。就像舒淇隆重的穿上衣服与葛优玩《非诚勿扰》之后一样,文化的交融是以某些特色文化的消失为代价的。

在这期间,好莱坞、韩国风都大举占领过内地娱乐市场。但是正如中国人的胃一样,别人是不太容易满足的。近期的一部《哪吒》,简直是在宣示着中国文化产业有能力从盘古开天辟地讲到带着地球去流浪了(《流浪地球》)。

说真的,在内地许多人的眼中,香港真的是电影电视里的香港。那逼仄但是显得繁荣的生活空间,那高耸入云的、象征着财富与金融中心的高楼大厦,那中西结合的生活方式,那便宜的奢侈品,那没有掺假的奶粉和药品等等都令内地人心生向往。

△ 2018年9月10日,我在香港参加朋友的母婴用品店(药店)开业。

还有那些非常具体的,比如标志性的紫荆花、市井的茶餐厅、丝袜奶茶、叮当老电车、美丽的维多利亚港等等,那种历经百年沧桑的感觉,让内地人情不自禁的将其称呼为“东方之珠”。

据新闻报道,1997年内地赴港游客236万人次,而2017、2018年内地到香港的游客近5000万人次,整整增长了近20倍。随着粤港澳大桥的通车、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加快,在内地人眼中,似乎能更方便的去享受香港的好了。

可是,在港人的眼中,内地人的涌入让他们失去了许多。他们有的人一边赚着内地人的钱,一边觉得自己的优越感在丧失。而更深层次的,好像内地的发展也让香港失去了许多优势。

香港与内地骨肉相连,依存度极高。最早在1963年,香港曾发生大旱,四天才能供水一次,并且每次只供水4小时,还要派船到珠江运水。当时的广东省决定兴建深圳东江供水工程,为香港供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内地刚改革开放不久,非常缺乏资金与人才,经济上几乎“一穷二白”。而当时的香港经过了快速发展的十年,既有资金,又有工业人才、成熟企业家。香港的优势资源和民族情怀与内地的廉价劳动力结合,造就了珠三角的世界工厂。港商在内地雇用了数以百万计的工人,赚回的财富在港消费。同时因为当时内地自身还没有进入世界市场,香港成为转口贸易港,众多要抢滩登陆内地的外资企业,都喜欢选择在香港落子,于是香港的其服务业得以兴旺,并顺利的吸纳了因制造业转移而失去工作机会的人。(这一段整合了一些我所认同的别人的观点。)

△ 香港街头 2018年9月9日黄循鑫摄

香港的财富是令内地人羡慕不已的。不管是豪宅豪车高楼大厦,透过银幕传递到内地时,都让人眼中放出金属的光芒。但是随着内地加入了世界市场,尤其是顺利的从纯粹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过度到人才红利、科技红利之后,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依存关系发生了变化。

当前,中国的上海港、宁波港、深圳港都已经超越香港成为了世界顶级大港。在金融中心的作用上,北京、上海也已经超过香港。在科技创新上,香港目前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制造业上更不用说了。

近日,当有些人还在喊“香港加油”的时候,国家发布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这个香港的邻居又迎来了更加重大的战略部署。就目前的比较而言,深圳的GDP已经超过香港,产业格局就已经比香港要丰富并且更具有活力;如今又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那么香港还有什么可失去的?金融?地产?难道封闭自己就可以发展吗?香港过去的发展是因为阻断了内地吗?明显不是的。

古人智慧的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经济社会发展本身就会有优劣势的相互转换。生物进化过程中,微生物早已选择了依附,而这种依附却让它们统治了所有生物。是的,哪怕我们饿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肚子里的微生物饿了。融为一体就不存在河东河西之分了。

看中国历史,强势势力与文化,基本都是从北向南覆盖,正如当年汉人的迁徙、占领、繁衍一样。中国经历了短暂的几十年从南向北之后,又进入了自北向南的季候,在这洪流之中,一起上船一起出海可能来得实际些。

黄循鑫(老痛)

2019年8月23日 于  广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黄循鑫 | @老痛 | ToonKam » 香港,你还有什么可失去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