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循鑫 | @老痛 | ToonKam » 恍惚文章 » 正文

让孩子读什么书?说说高考如何报志愿

(△ 海南省图书馆的24小时图书馆,2024年5月20日老痛摄) 

这几十年来,我去过很多人家里,包括拜访或者看房。我特别有印象的一次是去看了一间两百多平的房子,装修极尽豪华,实木地板之上尽是一些奢华家具。但是可能是其搭配问题,让我感觉整个房屋很“豪”、却又很“土”。我当时就忽然醒悟:如果有些书架,可能会改观很多。

后来我发现,其实很多人家里都没有书架。而也是这些人天天鸡娃、喊着要孩子好好“读书”。我当时就想:大房子里连个书架都没有,让孩子读什么书?!

再后来,我发现在很多人的语境中,所谓“读书”指的是“上学”。“读书”跟“上学”有关,但是又有区别。当前高考报志愿一事很受关注,我也顺便基于此说说报志愿的事。

首先,读书这个行为可以跟上学无关,上学不是生活全部。

读书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行为,而上学则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方式。读书的目的可以是多样的,如娱乐、自我提升、研究等;而上学的目的则主要是获取知识、技能和学历。

我一直认为,有效地读书就是与智者交流。毕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的智者并不多。为什么兴旺了一千多年的钱氏家族诞生了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被称为“三钱”,在文史哲方面就有钱玄同、钱穆、钱锺书等等大家。除了他们的家训很有名外,我觉得也是因为这种名门望族中的智者比较多,彼此之间皆有促进。

除了遗传天赋之外,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巨大。既然我们所能够交流的智者很少很少,那么就只有通过读书去理解智者的想法,并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和认知。当然,因为每个人都有“求知欲”,所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也可以得到快感。也因为书中内容本身也可以很快乐,能够让人获得精神愉悦。

所以读书可以是终身之事,是可以让自己一生任何时间“有所得”之事。这种“有所得”可以开拓视野、启迪思想、丰富内心。不仅仅是为了工作,更为了在生活中可以拥有丰富的内心。

最近那位在某金公司跳楼自杀的女士,她的人生就经过了良好的规划:在名校读完本硕,然后又进入了“专业对口”的顶级金融公司,领着极有竞争力的薪酬。她的陨落让人叹息,很多人都说了各种不同猜测,甚至还有人说现在不要读金融或者经济学专业了,就业环境已经远不如前等等。而我只想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内心世界。但丰富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总是没错的。

多年前有一次我在海口打车路过海口市图书馆,那是个小小门脸——当时还没有海南省图书馆——我就感叹了一下,说这图书馆好小。司机师傅就说,他经常来借书,等客的时候看看书。我当时就有点吃惊,随后我们就聊起了各种通俗小说、武侠小说。确实,即便是通俗读物,其中也不乏精品,可以让人有所悟。

现在网上有句流行语:没用的知识又增加了。但是我想说,有许多知识可能没用,但一定是有启发性的是足以提升心智认知的

其次,上大学是为了更好地读书,选择好大学可以有更好的读书环境。

上学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上更好的大学,就有好的环境可以让人更好地读书,而不仅仅是为了就业。其原因如下:

大学提供了丰富的图书资源,包括各类专业书籍、期刊、论文等,这些都是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优越,有专门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在大学中,学生可以接受到来自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引导,教师能给出专业的学习建议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阅读和学习。大学的各种课程和学习计划,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大学是一个充满学习氛围的地方,同学们都在努力学习,这种氛围能够激励和促进学生更加专注地读书和学习。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拓宽视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大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如何高效地阅读、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研究等等。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和职业生涯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在大学中的深入学习和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准备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或进一步的研究。大学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研究中更加有竞争力。

——也就是说,上学读书,把书读好可以提升自己,而让自己在工作中可以更顺利或者更精彩。

而总有许多人把上学读书这事直接跟就业挂钩,很多家长在帮助孩子报高考志愿时,第一个就考虑今后的就业,以至于过分强调“专业”。

但是我认为,好的学校比专业重要。理由如下:

1.好的学校,就代表着好的环境;上面已经说了一大堆关于“读书环境”的事,就不赘述了。

2.好的学校性价比高,因为好学校绝大部分是公办院校,收费低很多。

3.在就业市场上,除了“医师公”等编内岗位以及理工科等专业工种之外,社会上绝大部分岗位对专业的需求是相对灵活的。主要看个人能力。真正专业对口的工作其实很难。毕竟每年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非常多,岗位数是远远不够的。

4.好的学校也有更多机会读研深造,可以换专业深造。深造即读研,既是强化学习,也是延缓就业,更是提高就业竞争力。

如果说到工作,我个人感觉是: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以学校内所学,是很难直接胜任工作的。毕竟,我国高校教育会比社会需求要滞后一些。反而应该在高校阶段提升自己的基础素养,尤其是提升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样的话在今后工作中能快速提升。

所谓的基本素养我以前总结过:

会听、会说、会写。

看上去好像很简单,也很基础,但不容易。这要求要训练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所谓“会听”就是要迅速理解别人的意思,避免会错意;所谓“会说”是能准确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有方法地讲出来;所谓“会写”,就是能够落在笔端、呈现在纸上、Word上、PPT上。

哪怕一个人专业能力再强,如果在基本素养上有较大缺失,那么Ta的工作发展也会受限。

这基本素养就是要靠大量的阅读、反刍来实现的,而不仅仅是就专业而学专业。

再次,专业也不能太“专”,大专业更好

我认为,现在有些高校把专业分太细了,既不利于读书,也不利于就业——仅仅是有利于他们制造招生“噱头”而已。所以报专业时尽量选择“大专业”,比如计算机专业就比软件工程专业、信息管理专业要大;比如法学专业就比国际法学、经济法学等专业要大;比如经济学专业就比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大……但凡是大的学科,在市场上也很容易理解,就业覆盖面也广。

当前有些高校把专业划分得特别细,实际上在专科、本科阶段并没有什么意义。我曾经跟人打比方,假如学校有缝纫专业,那么有必要再分出缝上衣专业、缝裤子专业和缝内裤专业吗?我们的社会分工可以很细,但是在大学(非研究生阶段)去学太细的专业是真没必要。

对于学习、读书的资源而言,也是大专业当中的资料会更多、更广、更系统,在社会上的适应性也更强。

再再次,读大学尽量换个陌生环境、好的城市。

如果考试成绩还不错,可选择的高校较多,那么我就十分建议选择大城市的高校。

我以前鼓励一些考生说,有条件的就去北京读书。毕竟北京是首都,是中国首善之地。趁着上学读书之机会,在北京生活几年,且不管今后会不会在北京工作,但是曾经在首都的几年也是人生中难得的一段经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人们都说烂的一句话,不妨就从上大学开始。尤其是海南的孩子。

当然,去其他如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成都、西安、武汉等地,也总比在家门口读书要强很多。这些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经济生活氛围对于外地来的孩子们也是一场教育。更别说这些大城市的读书资源多、社会实践资源多、人群中的“智者”也会更多,起码比海南多。

我以前就信奉一句话:换一个陌生环境,可以让人更快地成熟。——假如你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发现的人,那成长会更快。

最后我想说,竞争从未消失,只能直面。

中国承平几十年,“和谐观”影响太大,以至于在互联网舆论场上经常能看到那些埋怨政府、埋怨社会的言论;好像社会欠了他们的一样。实际上是因为竞争从未消失。

不管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存在竞争。从来没有人说上了个大学就可以有好的工作。所有的“好”,都需要去争。

如果说当个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很辛苦,这是事实存在的情况。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是愿意去做呢?

相反,我国的农业缺乏大量的会动脑筋的人才,为什么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呢?不就是因为更辛苦吗?

我曾经去某个大学的农业专业交流,得知只有5%的毕业生从事农业或者农业服务业,而在互联网金融较火的那些年,大部分毕业生去了金融公司。

人的本性是懒惰的,是不希望改变的,在温饱解决之后,竞争意识也会减弱。说一句可能得罪人的话,根据我跟快递小哥和网约车司机的交流发现,他们躲在数据的背后、被数据所驱使,而自己只需要按照指示去机械地拼体力、熬时间,这其实是他们的“舒适圈”——毕竟不需要努力去寻找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假如不愿意去争、争不过别人,就不应该去埋怨,毕竟没人有义务让别人过得更好。

当然,又会有些人埋怨竞争之不公。但是别忘了人生几十年,生老病死,有得必有失,老天爷很公平。

关键还是得先把握自己、提升自我,通过读书学习,让自己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就如同播下种子、然后努力生长,大树有大树的意义,小草也有小草的价值。

老痛(黄循鑫) 于 海口·紫贝山房

P.S. 我这个名字,快递小哥中只有顺丰的念对过,是太难了吗?

2024.7.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黄循鑫 | @老痛 | ToonKam » 让孩子读什么书?说说高考如何报志愿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