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胜沙繁荣的历史和尴尬的今天

   相传在今海口市的得胜沙路一带,古称外沙。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倭寇 入犯海口,海府地区军民予以反击,经过激烈的战斗,最后得胜海贼于外沙, 故得名“得胜沙”。
  
   几乎每个海南人都知道得胜沙,因为这里曾经是全省商品的集散地,曾是繁荣无比。而说到得胜沙的繁荣,就不能不说海南关口贸易。
  
   在世界贸易史上,海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没有海运就没有今天的世界贸易。海南岛四周环海,自然港口众多,于外面世界的联系都依赖海运。又由于海南岛位处于日本至马六甲海峡航线的中点,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中转站。由于这样的特殊地理位置,海南各关口对外贸易较早的繁荣了起来。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海南设立琼州市舶分司,隶属广州市舶司,为琼海关雏形,专门管理海外贸易,至今已800多年。从这时起,海南岛的海外贸易已较发达,岛内主要门户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乐会(今琼海)等处均有市舶活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废除市舶司制度后,在我国东南沿海分别设立江、浙、闽、粤四个海关,管理东南沿海各省的“海洋贸易”。粤海关设有总口七处,海口总口即为其一。粤海关“有正税之口,有稽查之口,有挂号之口”(《粤海关志》)。海口总口及其下辖九个分口遍布海南岛周围,均为“正税”之口。海口总口及其分口在粤海关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港口的发达带来的是大量的人流和物流,于是,靠近口岸的街道也就发展了起来。早先,“海关”设在中山南路一带,所以,周边的中山路等街道也就繁荣起来。1937年,“海关”从中山路迁到了得胜沙四号,再加上各国领事馆,得胜沙更是鼎盛。关于得胜沙的这段历史,有一段经常被引用的话:
  
   海口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更因为有了各国在海口设立的领事馆,得胜沙路成为西方人的聚居地。来自海外的商贾为了倾销商品,也纷纷在得胜沙兴建洋行,各式各样的外国商业公司在海口设有他们的办事机构。一时间,“三五牌”香烟、洋布、洋油、洋火充斥街头。海口名媛、纨绔子弟、西方商人甚至外国传教士,出现在得胜沙。中西文化的糅合,让海口的建筑发生了变化,尤以得胜沙路为胜。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风格及洛克克式建筑,悄然出现。建筑物上的白色浮雕,背着丘比特爱神之箭的可爱“小天使”,引来无数当地人好奇的目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琼海关大楼”和五层楼(今海口大厦),以及相距百米的海口钟楼,成了海口标志性建筑。
  
   如今,漫步在得胜沙的街上,看那斑驳的旧骑楼,和那些仿佛记取历史的老树,我们似乎还能感觉到其曾经拥有的商贾如流、冠盖如云。而这些,只是一点气息罢了,如今的情况令人尴尬。
  
   海口市政府于1998年投资600万元对得胜沙路进行了步行街改造。建成后的得胜沙步行街显得十分典雅、整洁,我记得当时我在外地,看到得胜沙改造为步行街的图片时确实觉得漂亮,并且,觉得海口是终于有了一条步行街。我估计,在当时国内爆炒步行街概念的时候,商家们对此消息也是高兴不已。但是,他们很快发现,改造后的得胜沙路并没有给这里的服装销售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是生意越来越难做。
  
   生意不好作了,就慢慢变样了,本来好好的步行街,汽车、摩托车都在往里面开,反而是行人没见几个。看着那漂亮的地板砖,我都觉得心痛。我记得以前有媒体以“名不副实”为题报道过此事,但是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的力量不可小视。别忘了,只有大店才能欺客,你一天能卖几件衣服?还巴不得我来吧,管我是走路进来还是开车来!
  
   有一段报道这么写的:
  
   对于得胜沙路经营每况愈下的原因,商家们都认为主要是由于交通不畅的问题。原来得胜沙是全省各个乡镇服装的主要批发地,货物流通的数量较大,这就要求许多货车能够来到铺面前送货、取货。对于商家们而言,没有了车的通行,无疑是丧失了这个生意的一大必备要素。据介绍,在得胜沙路没有建成步行街之前,这里普通的商家每天都有七八千元的营业额,但在改成步行街之后,经营状况不断恶化,现在一天有3000元就算很不错了。服装店老板们纷纷埋怨说,过去得胜沙路所经营的服装批发业务现在基本已经转移到海口其他服装市场去了,因为这里的交通状况已经不适应“服装一条街”的发展。
  
   看来,搞步行街不能只是为了漂亮,还要符合经济规律。在上面的报道后还有一段:来自海南省经贸厅的专家认为,得胜沙路的改造之所以会出现“政府好心搭台,商家无力唱戏”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有关部门在改造该路时忽略了科学的调查论证。虽然改建是为了把街道变得更美,但其实得胜沙路的商业功能过于单一,并不具备开发步行街的商业实力。有关部门没有按照经济规律去引导得胜沙路的改造,其结果也只能是既浪费了资金又影响了企业。
  
   我有以下想法:
  
   首先,要认识得胜沙的优势。一是传统商业优势。得胜沙原先就是做商品批发的,是集散地,用现在的话是做“物流”的地方。从目前来看,除了得胜沙那一条商业街以外,其他中山、博爱、解放等路依然是传统自由贸易的黄金地段。得胜沙即使不做以前的批发,光是身处于这样的商业氛围中就是一个优势。二是得胜沙的品牌效应。海南人鲜有不知道得胜沙的,作为商埠几百年了,品牌效应是有的。三是得胜沙的文化氛围。我们都知道得胜沙来自于一个海南人自己的历史故事,都知道骑楼挺美的,都知道得胜沙曾是繁华之地,这些就是文化,在海南是难得的。——海口的街舞少年看上了得胜沙,或许又是一个亮点?
  
   其次,应该改变得胜沙的经营模式。得胜沙原先就是搞服装批发的,而步行街做批发有困难,货车不准通行嘛。而如果步行街只是一般的零售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要搞就搞精品零售。纵观国内各大城市的步行街,莫不是已精品零售为主的。北京王府井整个就是一个大卖场,大连的天津街也就是精品集中营,其他地方的步行街也不外乎如此。而到目前为止,得胜沙只有真维斯一家专卖店。如果得胜沙要继续做步行街,我觉得还是招徕一些精品店吧。
  
   再次,如果经过市场调查与相关评估,认为得胜沙已经不能再搞精品专卖(海口似乎已经过剩了),那么我建议,做“海南风味美食一条街”。在得胜沙那些有点古色的店里吃文昌鸡饭应该是不错的。海口是旅游城市,集中一个地方来做美食我觉得很可行。并且,据我观察,得胜沙那条街因为经过整治,作为一个小吃城还算是干净和安全的。现在,在入口那里有一家露莎餐厅。我估计每一个老海口都知道露莎的大名吧?像我这文昌人看到了还有那么点激动呢。
  
   最后,如果经过调查、分析,以上所提都不能搞的话,还是做回原先的商品批发吧。目前这样不尴不尬的局面持续下去对谁都没好处。尤其是原先出钱整治的政府应该好好珍惜,要是能继续做点努力来改观就好了。
  
   早就听说海口市政府要整改老城区,不知下一步是怎么做,以上为随性乱弹。所得资料来自网上(《海南日报》等),在此表示感谢!

除非特别说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黄循鑫 | @老痛 | ToonKam » 得胜沙繁荣的历史和尴尬的今天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博主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