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谁发明了“虚荣”这个词,反正我觉得荣誉总是有点虚。正如我默默地离开天涯社区主管的位置时,一些熟稔的网友来跟我道别,我心里挺激动、也挺受用,可回头一想,我不过曾经是天涯的一个管理者而已,天涯是网友造就的,我,也只是其中一员。
可不管怎么说,网上的这种精神交流中,许多网友(嘿,我也算其中一员)真的给人一种魅力,甚至一种魔力,就如同张学友或者刘德华等,他举起手,周围就是一片欢呼。
前两天看电视,公益广告是姚明关于了解艾滋病、真诚对待艾滋病患者的短片。姚明,他举起手,周围同样是一片欢呼。
于是我想,我们都在为精神欢呼。
我又设想,如果,雷锋、张海迪、郎平、徐虎、徐宏刚、郑培民、杨利伟、任长霞等人能有机会同样举起手来,周围是否也是一片欢呼?
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另类,因为如果不是前段时间学习了一下子,以上一些人的事迹我也不是很了解。可是,这无关紧要,因为我想说的是关于精神的问题。以上这些人如杨利伟在香港的那一行,无疑是博得了阵阵欢呼的;而雷锋、张海迪、郎平等,更是得到了一个时代的眷顾;徐虎,在平凡中享受着人们的尊敬;徐宏刚,奏响的是见义勇为的正气歌;任长霞,十几万群众自发为其送行。
看来,精神,虽然不可见,却是厚重的东西,他跨越种族、地域、宗教和文化。
我出生于七十年代末,我们读书时的教材相对于现在形形色色的读本来说,是枯燥的。可是,一回想,其实,我们可能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打上了某些烙印,或者可以说,那就是我们这个群体的精神特征。
在吉林大学读书的时候,从郊外的南校区到市区的北区大概9公里,有一趟车,315路,我们就经常坐。因为路程较远,上来的人也多,所以我们学生在上面是经常让座的。基本上乘务员还没开口,我们就行动了。别说,听到老人们称赞我们说“吉大的学生就是不错”时,我是感觉很舒服,这是虚荣吧,可也是学雷锋。大学时,也跟同学去做法律援助,感受也差不多吧。
现在在海口了,一有机会,自己还是会表现一下的。可以说,那些回忆起来仿佛久远的教育,在我身上还是有效的。
相信许多人跟我差不多吧,虽然,我们不是那种举起手来,周围就一片欢呼的人,但无疑我们希望这样的。
于是,是否可以结论一下:在我们当今,依然需要精神来支撑。
而,需要什么精神呢?
说实话,雷锋现在人人都知道,可是,有些符号化了。有时候我神经兮兮的想,为什么没有人拍个以雷锋为主角的科幻片甚至动漫?我们的小辈们可能更容易接收,并具化。有些精神是永恒的,只是表现形式要跟上时代。
由此也就可见,我们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一样需要精神,也奢望着周围的欢呼;只是,周围环境的节奏不断加快、利益复杂化、人心愈显浮躁,我们如何去表现?!
只是想,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吧,或许这样,我们的环境很发生变化。
他举起手,周围就是一片欢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黄循鑫 | @老痛 | ToonKam » 他举起手,周围就是一片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