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海口之老

  文/老痛

  冬天的早晨,我跑到阳台看看天气,在灿烂阳光的笼罩下,楼宇闪着光芒。过去站在同样的位置,我能清晰的看到世纪大桥,远处能看见海。现在早已被楼挡住了。我这辈子没能见到沧海变桑田,但是我见到了海岸变楼房。——不管怎么说,今天天气不错,我穿着短袖出门了。

  冬天这么暖和,平时的燥热可想而知,尤其是海口,在水泥的交相烘烤下,人们常常皱着眉头在不同的空调间切换。

  据说,日照时间长的地方,人容易变老。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深深的把烙印打在我们身上。因为日照时间长,所以海南人皮肤普遍会黑些;我常开玩笑说海南人眉骨突出是为了方便挡一下阳光;海南人毛孔大、鼻孔大,是为了方便散热。自从排球从海外传入海南,尤其是传入文昌以来,文昌中学的排球队曾是全国闻名,拿过多届的全国中学球队冠军。可是文昌却不曾出过排球名队、名将。我们这样总结:因为日照时间太长,海南人身体上的钙吸收过好,导致在初中时候许多人的身体骨骼定型,已经没有可塑造的空间,所以当他们球技不错的时候,相比其他地方人的身体来说,已经老了。

  有时我也就会想:太阳眷顾、四季不清的海口,是不是也显老?

  算上原属于琼山的府城,海口也算是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了——虽然规模太小。火山口、五公祠、海瑞祖居等处,历史沧桑感还是有的;再看看老城区的斑驳骑楼,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印记还如浮灰一般,细细还能感觉。——这些,只是时间所带来的老化。让我们更欣喜看到的,是海口开始有一种“成熟之老”。

  海口的一次洗礼应该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泡沫,这让海口萧条、消化了十几年。记得十年前我刚在海口的时候,许多人总是怀念泡沫时代的钱好挣,真如同赌徒一般。可是十几年过去了,海口真的成熟了。

  一是越来越多的人扎扎实实做生意。赌徒的心理是一夜暴富,但是做实业则需要持续经营。据说,海口的餐饮、夜店等消费场所人均拥有量在全球名列前茅。而各种市场、大小商超也越来越多。从小商小贩到大手笔大项目,如果算下来,应该比过去泡沫时代繁荣数倍——当然,这里或许多少有些泡沫。

  二是海南自身元素的觉醒。我们能看到除了早些年就有的上岛咖啡,海南本土文化餐饮场所越来越多,数数就有福山咖啡、恒昌传统老爸茶、侯臣咖啡、力神咖啡、琼菜王、琼菜坊、龙泉、定安骨头汤等等;数不清的抱罗粉、海南粉、后安粉、糟粕醋、猪脚饭、文昌鸡饭各式小店。当然,我们还能看到金安仔、流星阿文等等用海南话唱歌的歌手在网络上流行。

  三是各式说不清楚风格的主题会所快速增多,有茶艺、咖啡、红酒、音乐等,说明大家越来越注重“时间消费”,人们越来越追求在单位时间当中的“有效享受”和个性化。他们往往是会有文化反思的人。

  有个朋友叫灰哥,做了茶艺会所、酒会所,还在骑楼做。又有个朋友叫辉哥,做了一个“老海口”的会所——从国贸走一条小路就能到的一栋别墅里头,看来是瞄准了国贸人群的。我当时在这个“老海口”里头消耗了一个周末的下午,跟一圈朋友在一起,聊聊天,看看他们墙上的老海口照片、各式的老摆件、老家具。我写这个文章的念头就来自于那一个下午。

  我希望海口越来越老——依然强调是成熟之老,而不是暮气之老。不妄自菲薄、不妄自尊大,这就是一种成熟吧。

  从许多人的口中,都听过“海南没文化”或者“海口没文化”这种说辞。我自己总在想,估计是因为文化比较落后——不符合现代的审美观了。但是我们想想:这世上所谓的“先进”文化,要么是政治包装出来的,要么是商业包装出来的。商人本土文化意识的加强,也许可以在海口的文化发现、挖掘、包装等方面做出贡献。譬如说,海口外地人多,各种菜系齐全,而这几年海南菜的其实也在不断的借鉴、挖掘、提炼和包装当中,这就是一种进步。看到外地人这么喜欢海南粉中臭臭的酸笋味道,我就觉得:不同文化,总归会找到一定的平衡的。隐约中能感觉到,海口有着独特的消费文化,而在商业的推动下,可能会给后辈留下一些值得品味的“老”的感觉。

  海口的成熟之老,也能让人们的相处更加融洽。因为文化上的相互尊重、理解,也能让生活在海口的人可以更美。

  2013.2.6

  附一张在网上找到的“老海口”咖啡会所的图。

除非特别说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黄循鑫 | @老痛 | ToonKam » 有感而发:海口之老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博主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