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循鑫 | @老痛 | ToonKam » 工作 » 正文

新闻网站成了的农产品?

南海网的logo

曾有三年时间,我做南海网的新闻总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最早的海南日报网络版,变成了一个综合新闻门户。那是一段甜美的岁月:如同牵着一个小孩的手,“他”在不断长大。而同时,那也是一段艰苦的岁月:如同农民一样,起早贪黑的耕耘着。

先说说这“起早贪黑”吧。当时,我们分早班、日班和夜班。夜班的工作时间一般从21:30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劳动强度最大的,就是从凌晨零点开始。因为那时候报纸签版付印了,我们就开始把内容往网站上搬。虽说有一定的技术辅助手段,但是挑选新闻、重新修改新闻标题、给新闻图片打上水印、制作头条、将新闻按性质重新排序等等工作还是要人工完成的。于此同时,早班一定要早,将非本报业集团的新闻及时转载过来。

而商业网站们呢?通过采集系统,早早把我们辛辛苦苦做的东西采集过去,存放在库里,人工稍作调整,就可以发布了。——相比之下,更像是工业化的后期加工与包装了。

再看看这不同劳动的收获。不少商业网站(尤其门户网站)的收入相当于全国所有地方新闻网站的收入。在新闻网站里工作的“农民”和在门户网站中工作的“工人”的收入也是没法比的,人家很多“工人”都持股了,“农民”们还是无产者。

所以我说,新闻网站成了农产品,被商业门户们拿过去重新包装以后,就卖了天价(广告销售),但是农民却仍然是弱势群体,基本没有什么好处。一直以来,遵纪守法的门户会跟新闻网站签协议,慷慨者会给一些费用(3、5万已经不错了)。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庞大采编成本,相对于新闻网站的维护成本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了。

那么,这种食物链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各地的传统媒体或者宣传部门意识到了网络的重要性,于是投资兴建了各自的新闻网站。这是一个光荣的、占领物联网的政治任务,这点就不多说了。

其次,无视版权的山寨精神在中国盛行。别说小小的地方新闻网站了,就说新华网,其总裁周锡生曾说,新华网每天发布大量新闻,许多网站未经许可就在引用,他对一些靠文抄公过日子的网站进行了抨击,并说“现在不追究并不等于以后不追究”。

其三,商业网站、尤其是门户网站的强势已经成为事实,完全成了一个扩音器,谁都想通过那里放大一下自己的声音。于是,许多新闻网站以自己的新闻能上门户网站的头条为荣,甚至会因此设一些内部激励呢!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新闻网站成了农产品已经是无奈的事实,并且,任何一条食物链总是有底端的。

那么我就想到了其他的一些问题:

一、这农产品会不会疯狂提价?在物价飞涨的今天,新闻授权价格要是上涨,也是自然的,毕竟成本在涨啊;但能涨多高呢?

二、农民们会不会“造反”?新闻网站有没有可能团结起来,形成一个滴水不漏的圈子,拒绝所有的商业网站?

三、各地的新闻网站是不是太多了些?新闻是海量的,并且地方特色也很鲜明,可是,国内有必要有那么多地方新闻网站吗?比如个别省,一些县级市都有自己的新闻网站。同时,几乎每个地方新闻网站都做国内、国际、娱乐新闻,内容都基本一样。这里头的重复劳动、资源浪费也是非常多的,是否也要梳理一下?

四、地方新闻网站的出路在哪里?当我看着一堆堆的新闻网站挂上了牛皮癣广告,我就有些心疼:这收入,够老农喝一顿汤的吗?

总而言之,新闻网站的生存状态值得关注,别忘了,它们是中国互联网的基石之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黄循鑫 | @老痛 | ToonKam » 新闻网站成了的农产品?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