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不是发展得太慢,而是太快了!

2021年1月24日,演丰红树林的落日。

我们都觉得海南发展太慢了,尤其是在众人的殷殷期盼之下、在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时。海南解放前的社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即便是到改革开放10年后依然属于“未开发地区”:不管是在封建社会、民国时期还是被日本占领时期基本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如果不是自然条件较得天独厚,可能还不能做到自足。再加上海南岛处于国防边陲、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和市场腹地,就像一颗心脏那最遥远的神经末梢,想快速发展何其难哉。虽然在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在那一个5年里海南快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后就慢了下来,尤其是2008年之后,相比中西部的很多地区的快速崛起,海南的发展也显得慢了。

但为什么我又说海南不是发展太慢,而是太快了呢?是因为海南似乎总是不愿意在常规的道路上好好发展,就如同一个不太会走路的孩子就着急的奔跑起来,这个时候就显得太快了!以下是所体现的几个方面。

一、“概念”之“快”

当海南1988年建省前后,海南岛最耀眼的还只是洁白的沙滩时,号称“十万人才”的闯海人就奔了过来,因为当年的有识之士普遍有一个概念:海南将是自由的乐土。可是在当时的海南没有工业基础,农林牧副渔也乏善可陈的时候,人才们发现没有多少就业和创业机会。于是一部分人走了,一部分人进了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一部分人怀揣着梦想开始神奇的创业之旅。因为大家带着特别高的期望值,带着必须赶英超美的超高热情,于是开始了各种概念的炮制。比如在90年代,民间和政府智库就已经提出了“自贸”、“自由岛”概念。而当资本和人才发现并没有其它产业可以发展的时候,房地产变成了救命稻草。有房地产业界的人自豪的说,CBD(中央商务区)这个概念在国内是海口第一个用的,也就是今天海口的国贸、世贸和金贸片区。

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和海南先后被确定为经济特区。所谓经济特区本身脱胎于总设计师提出的“出口特区”,也就是重点发展涉外制造业,对于当时国内的发展环境来说,主要是“设厂”、“制造”和“出口”这三件事。但是海南没有走这条路,因为房地产业足以解渴,彻底成了一条“快车道”。这给海南人的心智也埋下了隐患。于是这三十多年来,海南曾经戴过的帽子比如智能岛、生态岛、健康岛、国际旅游岛乃至现在的自由贸易港等,中央也确实给了很多政策倾斜,但是在2018年之前,海南的经济圈里最重要的事情依然是卖地卖房子,对海南最美的描述其实就写在了楼书里。哪怕是一直被誉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人们也是感慨:泰山归来不看山,海南归来不看房。

这种求快的思路让各市县政府以大项目大干快上为主要追求,而所谓“经营城市”主要就是卖地和市政建设。其他产业呢?比如农业和工业就往往被忽略。至今还有很多人认为海南不应该搞工业,应该学习台湾搞农业。可是台湾的农业能够较好的发展,与其区域的工业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当然不管是农业还是工业,可能对于资本和人才来说,都显得比较“慢”,没有达到“快”的逾期。甚至有些人会觉得海南的旅游业必须模仿澳门或拉斯维加斯才能够发展得够“快”。正如同沉浸于私彩的海南人心里,中头奖才是赚钱最快的方式。

是的,都在求快,可是所有的概念整下来,现在却发现“欲速则不达”。再回头看最早注重发展制造业的深圳、珠海、厦门这几个经济特区的发展质量,均已远超海南省。就哪怕是看上去比较差的汕头,却是全世界众多亿万富豪的家乡。

二、“暴利”之“快”

海南拥有不少独特政策,比如说海南实行省直管县(县级市);比如海南的高速路不收费,一脚油门踩到底;比如海南的政府部门,相对于全国来说比较精简;比如市县领导高配到厅级;比如海南率先建设生态文明;比如针对多个国家的落地免签;比如当今正在赋予海南的自贸港政策。

海南对于特殊政策的追求热情不减,但我国的体制建设是比较完备的,所有设置都是有目的有来由的。比如县级市和县,叫“县”的一般是因为农业人口占比较高,产业上以农业为主。而“市”是农业人口占比较低,工业、服务业人口较高的。但是海南的市和县的发展路线基本一样,能“争”到、能“挣”到就行。因为房地产业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投资和税收,东部沿海在做地产,中部山区也一样在做地产。于是,有些市县仿佛就是在沙子上直接盖起了高楼,要问周边配套可能一概没有。直到2018年海南开始谋划“去房地产化”。

是的,大家都想发展更快点,都想钱袋子充裕,于是“暴利”推高了物价,导致了农业用地的承包成本飙升。那些可以靠农业“慢慢发展”的县,也耐不住寂寞、扛不住热情。比如文昌市的农业人口比例约50%(2019年文昌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仅约53%,有什么资格叫“市”?),如果从民生出发,重视农业、重视工业转化农业人口是应该的,但是因为效益不佳、劳动力流失所导致的农田弃荒情况却非常严重。2015年6月12日海南日报发表了《弃耕背后的未竟之问》其副标题为“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公布农业法实施情况报告:大片良田无人耕种”。在该报道中,海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所所长孟卫东认为,海南要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引导和管理,积极探索健全土地流转办法和措施。妥善处理好人地矛盾,搞好余缺田调剂,将土地转包给愿意耕种的农户耕种,或通过村民同意,通过小调整将这部分土地重新发包;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可将分散的弃耕耕地采用调换与转包的形式,尽可能集中连片,由村组统一整治后进行招标承包。——这个建议是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可能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同时又由于海南特别强调生态方面的保护,为了避免在生态领域发生问题,所以对于工业项目也基本上没有热心、缺乏热情或者因为利益而偷摸着干。比如在文昌的文城镇到清澜镇的文清大道,以前叫工业大道,两边工厂不少(大概是文昌人最相信“实业兴邦”),其中有著名的68电缆厂、有大中油漆厂、有不少食品厂、海产品加工产等等。但是很快这条路两边就起来了连片的房地产住宅,估计这条路很快将与“工业”没有任何关系了。反而因为文昌盛产石英砂、钛矿等,在信息不够透明的情况下工矿企业违规多多。

三、“美丽”之“快”

海南岛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生态宜居,相比那些被寒冷、风沙、雾霾所困扰的北方城市,简直是天堂一般的美丽存在。于是海南众望所归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于是旅游业就一直是海南的支柱产业,成为了海南外向型经济的一大代表。但是这种“美丽”也被“快”的思想在耽误。

由于2020年处于疫情的非常态,所以看看2019年数据。2019年全国旅游业产值6.63万亿,海南省1050亿元,相当于全国的1.6%;就接待能力而言,截至2019年全国星级酒店8920家,其中海南101家,海南占比1.1%。相比海南陆地面积仅占全国0.3%来说,海南的旅游业在全国的占比而言不算“太差”,尤其是千亿产值在海南五千多亿的GDP中也算是举足轻重,但实在是还难以美丽到骄傲。我们好像选择性忽略了淡旺季、忽略了哪怕就是最旺时也仅是三亚一地热闹,反而在各地低水平的快速上马旅游项目。

在《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优先打造两圈(即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着力发展东、西两组团(即东部康养旅游组团、西部山海旅游组团);稳步推进中部、三沙两组团(即中部雨林旅游组团、三沙海洋旅游组团)……可以说,东西南北中包括三沙全部兼顾了。可别以为这只是重点旅游区打造,实际上因为美丽乡镇(村)等概念的提出,确实是有落实到村镇的。比如规划中写到的特色旅游风情小镇:演丰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风情小镇、红旗花卉风情小镇、甲子猫眼互联网小镇、旧州古韵风情小镇、新坡民俗文化旅游小镇、石山互联网农业、火山风情旅游小镇、亚龙湾玫瑰风情小镇、天涯小鱼温泉小镇、龙海创客小镇、林旺旅游服务小镇、龙江手工创艺小镇、八一军垦风情小镇、中和东坡文化风情小镇、光村雪茄风情小镇……(56个),另外还有产业小镇45个,正好101个。

但是海南顶峰时期的游客数量也只有8千万人次,分散到全年、分散到各地能有多少人?我跟演丰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风情小镇的渊源颇深,曾经正儿八经的写过产业规划建议稿,所以去过几次,发现人都很少。今年1月24日(周日)我又去了一趟,演丰的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和红树林博物馆都关着门,甚至告示说周末不上班。现场的游客也就三三两两,看上去确实不值得开门营业。

在这之前我也去过石山互联网小镇,除了看到道路等基础建设不错以外,看不到“互联网”,人也没多少。我还去了昌江的棋子湾,三三两两的游客穿过硕大的恒大楼盘去看海,丝毫看不出来这是名声在外的旅游区。

这种遍地开花做旅游的模式都是“求快”的结果,一些低水平的建设可能也是在消耗海南之美。

因为以上三点,我才说,海南发展太快了。海南需要慢下来,冷静下来,避免撒胡椒面的行为,杜绝低水平的、重复的开发,而是在稳住农业基础的前提下,各抓各的重点、引导产业、扶持优势企业,阶段性的集中精力做好一两件事,足矣。

2021.3.28 于 海口

除非特别说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黄循鑫 | @老痛 | ToonKam » 海南不是发展得太慢,而是太快了!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博主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