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循鑫 | @老痛 | ToonKam » 恍惚文章 » 正文

海口桂林洋不简单:大族旺地、文脉鼎盛

海口有个地方叫桂林洋经济开发区。笔者此前发布的文章《海南招商“事故”:港台客商花钱买了20年失望》,所说的就是桂林洋的一段往事。嘉峻公司就在桂林洋。

桂林洋是个神奇的地方。广西桂林,因为盛产玉桂而得名,在秦始皇时期就设立了桂林郡。但海口的桂林洋,其得名来自于“林”这个姓氏。除此外,桂林洋的“不简单”,还有更多有意思的人和事。

一、桂林洋是“九牧林”在海南繁衍壮大的旺地

海南林姓的入琼始祖林裕,他原籍福建福清,在唐昭宗乾宁年间(894-898年)被“赐进士”,光化二年(899年),林裕奉敕渡琼,任琼山知事,夫人陈氏和儿子林堂随行。林裕为官廉明,政绩突出,不久后被擢升为琼州同知,职务仅次于知府。

(△林裕像)林裕属于“九牧林”一脉。

没错,男装中的“九牧王”品牌、卫浴中的“九牧卫浴”品牌,其创始人均姓林。“九牧林”是林氏中的传奇一派。

在历史传说中,被残暴的商纣王剖腹取心的比干是林姓始祖之一。在比干被害后,已有身孕的夫人妫氏逃出朝歌,跑到山林中躲藏起来,产下一子。武王姬发伐纣时,追赠比干为“太师”,谥号“忠烈公”;伐纣得胜后,又派人寻访到这对母子,赐比干遗孤姓“林”名“坚”。这一支林姓后来成为我国南方最旺的一支。

西晋年间,林坚的六十四世孙林禄入闽,繁衍至八十世林披时,已是唐代中期。林披生九子,依次为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都是一州长官,牧领一方百姓,这就是林氏家族史上赫赫有名的“九牧之家”,被称为“唐九牧”(此外还有另一支为“宋九牧”)。

林裕,就是林披长子林苇的曾孙。我国民间信仰主要对象之一的“妈祖”林默,是林披六子林蕴的六世孙,按辈分是林裕的晚辈。林默应称林裕为堂伯公(伯祖父)。

相传,在唐代末年,中原局势混乱,而海南也粮食奇缺。林裕带领官员及家人离开府城西关,前往南渡江东岸开发农田,还拿出银两购买粮食,雇请难民耕种,解决生存问题。不久,林裕去世,动荡时局之下林裕后人也就只能定居海南了。其中有一支就留在了祖辈当年开发农田的地方——橹梧村种植水稻、务农为生。至今在当地还留有传承千年的林家古宅。

林裕的后代在府城和南渡江东岸(即我们常说的“江东”)等地开枝散叶。进入宋代,林裕五位曾孙中排行老五的林思劝随儿子林吉宁,又从琼山塔市的顺村迁居高山村,成为林裕五支后裔中人丁最旺的一支。至今,林氏宗祠也在高山村。

高山村的南面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是农耕时代的宝地了,于是就开垦出了大片田洋。

而林裕一脉真的是耕读世家,在从事农耕的同时,读书人辈出、家门显赫。

在元代时,橹梧村林氏就有林君用成为林家在元代的第一个举人。其孙子林友仁后来被举荐为教授,升为琼州知事。

明朝是科举旺季,橹梧村又出了3位举人,其中1人还考中进士,他们一路升迁,在安徽、广西、四川、江苏等地当官。

此外,高山村林氏也十分强大,在明朝初期,高山村的林辑、林亹、林裔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在高山村外立有“联桂坊”和“攀桂坊”(现已不存)。——所谓“桂”,是指古代比喻科举得中的“蟾宫折桂”,又因为全都姓林,所以被称为“桂林”。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林裔中举之时,就已经标注为“桂林人”。

而高山村南面的那大片的田洋,就被称为“桂林洋”了——当然,这是狭义上的“桂林洋”。

大概也由于名门望族的话语权大,再加上周边村里的林氏族人众多,所以桂林洋名气就很大,桂林洋片区也就扩大化了。

1000多年中,林裕所传的后代甚多,据称已有800多个支脉,全省18个市县均有分布,人口近20万人,约占海南林氏人口的三分之一。桂林洋就成为了海南林氏眼中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林氏还有南宋时的林暹等20多位渡琼始祖,笔者就不赘述了。)

相比在海南三年的苏东坡,林氏凭借着开枝散叶的文脉相传,对海南的文教事业影响更大。比如琼台书院的第一任掌教林储英与最后一任掌教林之椿都是林裕后人;植物学家、海南大学首任校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林英,原名林书镕,也是林裕后人。

除此以外,在橹梧村附近的蓝美村,还诞生了赫赫有名的武将林宜华(原名林辉)。林宜华,1823年生人。据记载,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海盗张十五突然进攻海口,当时任崖州副将的吴元猷筹备粮饷,召集兵马会同海口水师将领黄开广及广东碣石镇将领王鹏年(海口西门街马房人)打退张十五的进犯,夺取海口外沙战得胜,后外沙因此命名“得胜沙”。当时林宜华25岁,首次参加大战,奋勇当先,作战立功,吴元猷委任他为海口水师外委。——其后的故事还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1871年(清同治10年),林宜华奉旨接任杨在元担任台湾镇总兵。是台湾清治时期此期间,受台湾道制约的台湾地区最高军事首长,清朝一品振威将军。

以上,笔者仅是简述,感兴趣的朋友得专门去看林氏族谱。

以前西方人和国内的腐朽公知经常说“中国人没信仰”,殊不知,中国人最大的信仰就是国与家的历史、列祖列宗。

而桂林洋除了林氏一脉,还有曾氏也是大族。

二、桂林洋是海南儒学和文教之重地

我国的宗祠,是“上可奉祖宗,下可训子弟”的重要场所。

在桂林洋,除了林氏宗祠之外,还有一个颇有影响力的曾氏宗祠。该宗祠位于桂林洋的迈德村。迈德村是个古老村落,据说以前也叫迈广村,始建于明朝初期,已经有560多年的历史。

迈德村是2000多年前“宗圣”曾子(曾参)的第59代孙曾祖裔曾祖贤兄弟肇居的村庄,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至今570多年。——曾子,鲁国南武城人,儒学五大圣人之一,在儒学文教中拥有崇高地位。

综合其他资料,海南曾氏的始祖之一的曾克思,就是曾子的后裔。北宋时期,曾克思以举孝廉的方式奉旨从福建莆田到江西建昌府,后来出任儋州州判。在其任期满后,因中原混乱,他选择在琼山定居,其后代开枝散叶,其中一支在明代时来到了桂林洋‌。

这也是桂林洋曾氏宗祠有“武侯世族,鲁国家风”一词的原因。

桂林洋曾氏宗祠坐北向南,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6),正殿有一间五楹,另有经学堂有一间三楹,东西两横廊各三楹。祠堂屋顶有双龙戏珠,墙壁间雕有花草鸟木,梁檐相错,梁架浮雕及透雕古朴精致,呈现着大家族的气派。

其中,“经学堂”是旧时有名的私塾高等学堂之一,是曾氏子弟和周边学子的学校。由此可见,迈德村曾氏一族与其祖先一样,十分崇文重教。除此外,迈德村古迹“明经第”和“解元第”(清末广东“解元”曾对颜的故居)也被列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村里出了30多位贡生、国学生和太学生,更厉害的是在有记载的二百二十多年里,全村共有92人当教师,特别是曾广进一家九代人中就有47人当教师,成为海南最大的教育世家。除此以外,迈德村曾氏还诞生了清末民初海南著名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对颜,新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德超,还有早期留学法国获法学博士的北大教授曾同春和法学家曾浩春兄弟等人。

可见,迈德村崇文重教、几百年来文脉绵延不绝。迈德村在2008年被评为“海南十大文化名村”,在2013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

迈德村不仅是一个文化名村,也是一个革命老村。早在1926年,迈德村就建立了农村共产党支部,成为海南最早建立党支部的村庄之一。革命先烈曾昌鸾、原中共广东省监委书记曾昌明也出生于此。

结语:

从以上林姓、曾姓族人的发展、文化传承,我们可以看到桂林洋此地真的是大族之旺地,同时更是为海南的文教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5年,桂林洋大学城开始建设,这非常符合桂林洋的气质。如今,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医科大学、琼台师范学院、海口经济学院和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等高校都已入驻,聚集了十多万师生、活力盎然!这也是对桂林洋文脉的另一种传承方式吧!

老痛(黄循鑫)

2025年1月17日  海口·紫贝山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黄循鑫 | @老痛 | ToonKam » 海口桂林洋不简单:大族旺地、文脉鼎盛

相关文章

评论 (0)